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昨天下午,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出台了《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了让社会各界及时深入了解这一《条例》和《决定》的精神,今天特别邀请了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张天培先生,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先生,来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同时我们也邀请了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国阳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灯明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汪毅先生,请他们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天培主任介绍《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的有关情况。
张天培: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 张天培
大家上午好!2024年9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安排,现将《决定》制定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决定》制定的背景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制定《决定》:
一是贯彻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促进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决定》,依法引领、规范、保障我省未来产业布局和培育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二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的有力保障。我省有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高品质科教资源、高层次人才队伍、领先的战新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制定《决定》,确立未来产业发展原则、突出布局体系、明晰政府职责、强化要素保障,有利于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破解未来产业发展难题的有效动力。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价值性,同时存在长期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和竞争性。制定《决定》,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坚定发展信心和耐心,以法律制度的确定性更好对冲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四是运用我省新兴产业立法经验,进一步开展未来产业立法的有益实践。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职能,先后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取得了良好效果。制定《决定》,有利于依法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良好生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接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决定》制定的过程
省人大常委会对《决定》起草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对立法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及时组织工作专班,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会议部署要求,系统收集研究国家部委和全国各地的相关政策文件,赴部分市、县及相关企业开展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决定》草案初稿,经征求全国人大财经委、省直有关单位、各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省人大代表和专家意见,并在安徽人大网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全体会议认真审议修改形成了《决定(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表决。
三、《决定》的主要内容
《决定》共17条,为我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奠定法治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晰未来产业的界定
《决定》明确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二)提出未来产业的发展原则和培育重点
未来产业涉及很多行业领域,立法内容突出加强前瞻性谋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决定》规定:一是明确应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分类推进、开放协作的发展原则。二是明确聚焦七大重点领域及方向,以及大科学装置催生的新兴产业。同时要求,根据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梯次培育。三是引导各地差异化、特色化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进集聚集群化发展。
(三)明确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协调机制
强化对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建立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决定》规定:一是省人民政府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设区的市、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加强产业发展引导。二是明确部门分工,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三是明确鼓励支持有关主体和个人参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四)突出科技创新对未来产业的推动牵引作用
支持原创技术策源、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协同发力,《决定》规定:一是注重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原创成果供给。二是支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培育融通发展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四是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
(五)强化未来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针对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决定》规定:一是加强应用场景保障,以场景应用牵引未来技术迭代升级、未来产品成熟定型和未来产业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加强人才要素保障,建立完善未来产业人才保障和激励制度。三是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全链条发展的耐心资本体系。
(六)推动未来产业开放包容发展
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多,《决定》规定:一是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二是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汪晔宇:
谢谢张主任的介绍。现在请曹林生副主任介绍《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的有关情况。
曹林生:
2024年9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现将条例制定情况介绍如下:
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曹林生
一、条例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企业技术改造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够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因此,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企业技术改造的决策部署,有必要制定条例,将相关政策措施转化为法规规范,增强确定性、连续性。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设备更新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先后出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安徽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2023年,全省技改投资增长25.2%,增速居全国第2位。为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提高技术改造积极性,有必要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增强稳定性和预见性。
(三)是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切实需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技术改造由传统的以技术、工艺改造为主,向更加注重提升数字化水平、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转变,促进技术改造的引导服务和要素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必要通过立法,有效引导企业技术改造,为营造促进技术改造的良好投资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二、条例的制定过程
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条例列入2024年立法计划实施类项目。2024年6月24日,省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草案)》。2024年7月24日、9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期间,法制工作委员会通过安徽人大网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书面征求省直有关部门、设区的市和省直管县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并赴部分地市开展立法调研和实地考察,召开多次研究修改会议,集思广益,提高条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四章,31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关于明确企业技术改造的总体要求
为了增强各方面对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总体把握,提高工作的协调一致性,条例规定:一是明确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明确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明确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企业技术改造相关工作;开发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园区管理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园区内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三是鼓励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工作;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
(二)关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任务
为了明确企业技术改造主攻方向,提升实施效果,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条例明确了企业技术改造的十项重点任务:一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三是更新改造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配套设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四是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改造,五是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改造,六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七是实施分散产能优化布局改造,八是实施节能减排降碳改造,九是实施安全设施改造,十是国家和省鼓励的其他技术改造活动。
(三)关于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实施
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条例规定:一是明确支持企业发挥技术改造主体作用,结合实际确定技术改造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实施。二是技术改造实施应当推进应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技术升级、装备更新、产品迭代和工艺流程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完善企业技术改造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三是技术改造实施应当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开发新产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聚焦基础零部件等关键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四是明确政府应当鼓励支持企业在技术改造实施过程中按照产业布局向各类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五是技术改造实施应当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节约集约用地为重要方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等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企业应当加强安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改造有毒等生产作业环境,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六是要求企业技术改造使用财政扶持资金的,应当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规定政府应当支持企业在技术改造中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等。
(四)关于企业技术改造服务保障
为了优化政府对技术改造的服务保障,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条例规定: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职责明确、科学高效的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管理机制;科学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引导。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等控制指标和约束措施,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和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三是要求统计部门应当会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统计工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建立健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公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目录清单,做到优惠政策精准直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四是要求自然资源部门应当健全长期租赁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保障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合理用地需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推行技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推进分阶段施工许可。五是规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设备购置补助等形式,支持企业实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六是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根据需要开发保险品种;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募集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七是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等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相关机制;规定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强化职业教育;支持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明确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相关财政资金项目绩效管理。
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梁言顺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下好创新先手棋,要聚集“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跨越,持续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老树发新芽”。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以实际行动迅速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通过立法,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好的经验、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为有效推动“老树发新芽”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和法治保障。
汪晔宇:
谢谢曹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
请问科技部门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人民网记者提问
李国阳: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近年来,省科技厅围绕未来产业方向,研究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及若干政策、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省级层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量子、通用人工智能等纳入国家战略布局;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1家,布局建设安徽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44家;2024年组织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74项,省财政支持金额超3.5亿元。目前,我省量子核心企业数居全国第1,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指数排名全球第2(据国际咨询机构ICV统计);建成全国首个国产万卡大模型训练算力平台“飞星一号”,推动星火认知大模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省科技厅副厅长 李国阳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按照《决定》规定,立足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强化”。
一是强化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按照“六个一”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分领域加强对前沿科技进展和未来产业动态的分析研判,编制技术路线图,发布前沿技术攻关目录,建立未来技术动态清单,实施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二是强化创新平台构建。有组织超前布局一批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形成未来产业“根技术”优势。围绕打通科技成果研发、中试验证、转化孵化等创新全链条,未来三年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00家左右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已有高能级创新平台与未来产业平台体系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三是强化前沿成果转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未来产业育成载体体系。支持建设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40家左右孵化载体。依托大学科技园等建设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孵化,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
四是强化科技金融赋能。鼓励省天使基金群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培育引导耐心资本投资未来产业。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创新信贷模式,深化科技担保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功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五是强化科技人才集聚。制定发布未来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育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合作设立省院士工作站。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王灯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省始终将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制造强省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王灯明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高质量推进技术改造工作方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聚焦“4433”万千亿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做强项目支撑。建立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对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按月进行调度,围绕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等关键环节,开展跟踪服务,分析存在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加快项目实施。今年1-8月,全省已推动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157个,完成全年目标的96.4%。
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智改数转网联”是新型技术改造的最重要特征。安徽省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的目标,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1.17万家规上企业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占全部规上企业一半以上;累计打造全球“灯塔工厂”5个,居全国第3位;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居全国第2位;培育国家级5G工厂19个、推动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62.5%,均居全国第4位;建设国家级“双跨”平台3个、国家级特色平台22个,均居全国第5位。
四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各类政策统筹,用足用好设备补助、再贷款、贷款贴息、融资租赁贴息等支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2023、2024年,省级分别安排技术改造资金3.2、5.6亿元,分别支持项目153个、338个。在各类政策引导和推动下,2024年1-8月,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9%,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长三角第1位,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稳步提升至55%以上,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达90%以上。
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请问下一步,安徽省将如何贯彻实施好《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条例》?
新华社记者提问
王灯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贯彻落实好《条例》,是全省各级工信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为做好《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条例》内容进行宣传解读。发动各地各级各相关单位将《条例》纳入本地区、本单位领导干部年度学法内容,在各类企业培训内容中增加《条例》相关内容,推动规上企业《条例》培训全覆盖。
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将严格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落实《条例》,真正将《条例》精神贯彻落实到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全过程。一要厘清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在企业技术改造中的定位与职责,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二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品质品牌提升、产业基础再造、节能减排降碳、本质安全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三是加强技术改造服务保障,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对企业技术改造给予支持。
三是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强大合力。企业技术改造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方方面面,《条例》落地落实需要各方共同作为,尤其是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我们将全面构建省、市、县分级落实的工作机制,与省有关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同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条例》落实执行到位。
谢谢大家!
安徽经济报记者:
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安徽经济报记者提问
汪毅: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先导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健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协同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决定》要求,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未来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汪毅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策源。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体制机制,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作用,强化未来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支持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加快前沿技术转移转化。
二是深入拓展应用场景。建立应用场景驱动机制,引导建设未来场景实验室、未来场景试验区,遴选发布标杆应用场景,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场景共建、成本共担、收益共享,为新产品新服务推广提供场景机会。
三是推动产业先导集聚。培育未来产业“新星企业”,推动企业梯次成长。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支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或特色园区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技术、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激发改革创新活力。依托“科大硅谷”,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大硅谷改革经验”。设立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创造大赛,“以赛代评”遴选孵化一批未来产业企业和人才团队。
五是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完善资金多元化供给体系,统筹用好政府资金、耐心资本、科创金融等投入方式,加大技术创新、试验验证、场景应用、产品推广、先导区建设等关键环节和领域支持力度,加速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关于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建设这一方面,请问相关部门有哪些设想和举措?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王灯明:
感谢您的提问。未来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融通发展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初创企业不断涌现的生态体系,对于促进未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谋划制定《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2024-2027年)》,梯度培育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上市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开展共性关键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未来产业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孵化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
二是建立产业链协作体系。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作用,梳理摸排未来产业“链主”“龙头”“配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链主”“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强化质量标准、工艺标准协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开展项目合作、供需对接等活动,促进企业间信息、资源、设施等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竞争能力。组织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通过“龙头”企业发布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业“揭榜”攻关,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卡位入链”,融入“链主”“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攻克一批未来产业所需的关键技术。
三是健全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大力推动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抢占新型储能、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制造、自动驾驶等新领域新赛道。支持企业建设未来产业标准体系,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奖补。支持企业打造未来产业标志性终端产品,对研制或示范应用经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自主供应能力的或纳入工信部相关目录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首”产品)给予奖补。
培育融通发展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政策措施,搭建服务平台,引导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未来产业、未来技术、未来产业企业集中集聚。
汪晔宇: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