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
(第十七场)新闻发布会

9月7日下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第十七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罗云峰,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徐志,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军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郑明武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jpg

会场

郑明武: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355-236郑明武.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明武

今年是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 (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三周年。自2020年9月正式挂牌以来的三年时间内,安徽自贸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进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昨天,召开的中国(安徽) 自贸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全面总结了三年来自贸区建设成绩,对今后自贸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今天我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就是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三年来我省自贸区建设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有,省商务厅厅长方旭同志,方厅长将作主发布,谢谢方厅长!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还有: 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罗云峰同志,欢迎罗市长;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徐志同志,欢迎徐市长;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军同志,欢迎马市长!

下面,首先请方旭厅长作主发布。

方旭:

各位媒体朋友们:


355-236方旭.jpg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方旭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省自贸办,对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宣传推介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9月6日,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了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建设成效,研究部署了下一步重点工作。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履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高地效应加快彰显,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可以说,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

一、聚焦闯新路,构筑开放新高地。一是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7月自贸试验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打造了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倍,高于全国、全省261和228个百分点,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二是开放通道更加畅通。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内河港口数字化转型,合肥、芜湖等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首条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直航航线,实施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推动中欧班列放开对新能源整车铁运限制,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三是金融支持更加有力。全面实施外债模式调整等6项外汇管理改革举措,为片区企业办理外汇相关业务135.2亿美元。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物处置机制。发行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已为32家创新主体融资3.9亿元。落地全省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首笔保税货物质押融资业务。银行机构累计为区内高端制造业、“双基”产业链投放信贷资金760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超25%。

二、聚焦试制度,勇攀科创新高地。一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率先开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二是创新场景释放势能。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推广事前预防型城市安全集成化治理模式,应用区域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拓量子计算产业应用场景。设立“碳e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助力碳账户场景应用。推进生物降解材料及薄膜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三是创新生态迭代升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集聚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认知智能实验室”等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三、聚焦谋发展,壮大产业新高地。一是主导产业集聚壮大。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设立总规模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积极探索“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大力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建设国内首个量子计算芯片联合实验室,落户中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应用创新中心、全球首个汽车数字化涂料色彩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动态存储产业创新中心,21家企业纳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清单,科大讯飞图聆工业云平台进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行列。今年1-7月,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全省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253.3亿元、增长46.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0个百分点。二是产业人才创新引育。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培育新能源汽车“种子工程师”。建设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构建“研校企”“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路径,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助推招引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三是产业平台不断强化。大众集团全球第二大的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合肥片区,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委会、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协同打造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生态,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3。全球10%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

四、聚焦激活力,打造营商新高地。一是市场化营商环境高效便利。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全流程办理仅需1.5小时。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一照通”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二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平公正。颁布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赋权特别清单260项。制定首个片区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意见。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设立自贸片区人民法庭,持续完善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三是国际化营商环境开放包容。探索在公立医院开设国际门诊,开展外籍人才随行配偶及家属就业便利化试点。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为重点企业和海内外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双向投资、知识产权、涉外税收等全流程服务。

五、聚焦蓄动能,夯实联动新高地。一是省内联动有力有效。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承接省级赋权事项190项,探索形成“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路径、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模式等14项创新成果,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应复制尽复制,联动接卸、涉江保护、智慧医保、企业上市服务等一批省内改革事项落地见效。二是省外协作走深走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减少企业购买科技中介服务50%成本。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完成长三角区域排污许可“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改革,实现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化。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出5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推行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船舶装载率由54%提高到77%;探索弱流通性货币结算新模式,促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力建设“七个强省”,坚持向海而兴,全力奋楫争先,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等七大提升行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更好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

郑明武: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记者朋友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媒体名称。

人民网记者:

三年来,合肥片区围绕践行“为国家试制度”的战略使命,形成了哪些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

355-236人民网记者.jpg

人民网记者提问

罗云峰:

谢谢您的提问。三年来,合肥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累计探索形成84项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2项全国首创,3项全国复制推广;在商务部2023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发布的120项创新成果中,合肥片区有6项,数量与上海、重庆自贸试验区持平。

355-236罗云峰.jpg

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 罗云峰

如,在金融创新领域,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打造以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质押融资产品,累计办理质押873笔、融资347.4亿元。另外,还探索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模式,建立科创企业支持名录,推出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累计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以上2项创新举措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

在人才服务领域,全国首创“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多项业务,实现人才信息共享“一网展示”、配套服务“一窗集成”、供需匹配“一网推送”,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2万多人次,该做法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最佳实践案例”。

在跨境贸易领域,探索跨境电商智慧退货仓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进口退货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纸质单证,助推跨境电商日清关能力从开关时的3000单上升到目前的30万单,该案例已在海关总署备案试点,有望全国复制推广。

在营商环境领域,对企业普遍关注的环评审批,探索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环评文件费用节约40%,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2个月,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更多首创性、引领性制度成果,努力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发展创造更多“合肥经验”。

央广网记者:

请问芜湖片区在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355-236央广网记者.jpg

央广网记者提问

徐志:

芜湖片区坚决扛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职责使命,紧扣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任务,出台《制度创新工作推进办法》,激励全市依托自贸片区平台先行先试,加快制度型开放,累计形成创新案例166项,其中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49项。

355-236徐志.jpg

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志

一是服务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探索新型易货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务新模式,主要还是促进汽车产业发展。依托芜湖港,探索“联动接卸”“无感通关”“共舱管理”“抵港直装”等新模式,减轻企业物流成本。落地全省首笔综合保税区保税货物质押融资业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通过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创新,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发展外贸的开放高地效应凸显。

二是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只有可复制可推广,才能最大限度释放自贸试验区红利。芜湖片区探索的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创新打造“供应链票据保e贴”,通过“供应链票据”和“国有担保公司担保”的结合,使得小微企业可以分享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入选国务院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打造长江流域首个集政务服务和产业汇聚为一体的综合平台,集中整合部、省、市三级108项航运政务服务事项,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一窗办理,只跑一次”,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在全省一类水运口岸全面铺开,提升了我省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我们还与郑蒲港新区、马鞍山经开区、宣城联动创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协作创新,发挥芜湖片区“带动皖江、辐射皖南”的作用。

三是强化提速增效。探索“分段施工许可+承诺制+容缺受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创新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企业开办仅需30分钟。完成全市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用地),颁发首张“网络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测试牌照等先行先试,持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

下一步,芜湖片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全面对标先发地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大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形成一批高质量制度创新案例,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记者:

请问获批建设三年来,蚌埠片区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和亮点?


355-236中新社记者.jpg

中新社记者提问

马军:

感谢您的提问。三年来,蚌埠片区聚焦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355-236马军.jpg

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 马军

一是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国内率先开发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高阻隔水汽薄膜与AMOLED封装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转换率19.2%,刷新世界纪录。

二是打造了一批创新平台。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0家、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6家。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工信部“双跨”平台。今年,蚌埠创新馆正式开馆,蚌埠科技大市场正式运营,技术合同登记吸纳额114.03亿元,输出额81.52亿元。

三是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累计建成投产59个项目,正在加快推动5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基地项目、凯盛科技超薄柔性玻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获批2023年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四是引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康宁药玻、凯盛君恒等一批头部企业投资落户。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342家,年均增长50.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获批建设三年来,合肥片区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探索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请简单介绍下。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罗云峰:

谢谢您的提问。三年来,合肥自贸片区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战略定位,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不到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进出口、1/2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安徽自贸试验区64%、88%,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围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上市服务等不同阶段,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成果转化阶段,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变政府“政策补贴”为“国有股权投资”,产业化经费投资超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在企业孵化阶段,全国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支持科研团队拥有全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1年内企业孵化效率提升15倍。在服务上市阶段,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助力9家企业顺利上市。

二是着力赋能主导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创新规则管理模式,推动战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围绕畅通供给端,探索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对集成电路等产业进口特殊货物,实行“先放后检”,平均节省通关时间5天。围绕优化生产端,探索“外发加工”模式,支持综保区内企业委托区外企业生产加工,助力联宝科技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围绕保障要素端,探索中德汽车产业高等教育“双元制”改革,推动合肥学院与大众集团共建大众学院,首批26名毕业生成为大众安徽骨干工程师。成立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全域开放场景赋能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创新“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监管模式,通关时间由24小时降至约10分钟,每标箱装卸成本降低1000元。在通道多元化方面,探索“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率先实现进口货物国内段运费免税。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500多列,通达18个国家122个国际站点城市。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建成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健全外商投资“集成管家式”服务保障机制,带动全市新签约6个境外世界500强项目,新设立107户外资企业、同比增长45%。

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自贸试验区既是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的重要窗口,也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安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制度创新再突破、服务产业再深入、营商环境再优化,奋力把合肥片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

新华财经记者:

请问芜湖片区在创优营商环境上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效果?


355-236新华财经记者.jpg

新华财经记者提问

徐志:

芜湖片区以在全省三个片区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纳入省、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流程再造,全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一是赋权事项全承接。在省直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芜湖片区省级清单共260项已全部承接,省市区级承接事项达430项。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办理审批事项1159件,保障国贸创新产业园、信义、富春、中达等重大项目落地以及华为云等项目注册;通过为奇瑞、美的、鑫科、芜湖港、中电鑫龙等提供审批服务,加快了相关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行政审批“一站式”。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省自贸片区首个“无差别受理”的综合服务窗口,提供“标准化+非标准化”服务。打造跨部门、标准化、可定制 “一站式审批平台”,今年7月18日验收运行。项目包括业务办理平台、综合一单管理中心、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综合数据展示中心等模块功能,并为后续审批改革创新预留通道。谋划实施“首席审批师”改革,聘任精通业务的“首席审批师”在商事登记等领域实行“一人终审”,将原来的受理、审查、决定、办结等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一名审核人员独立承担审批职责,首批改革覆盖34个高频事项。芜湖片区审批改革工作入选了2022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三是服务外资便利化。我们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功能,以更大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环境。谋划创新金融供应链,落地全省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推行“跨国不见面审批”,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落地全程网办;为外籍人才来芜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完成全省首例外籍人士参加养老社会保险。今年1-7月,芜湖片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631万美元、同比增长8.1倍。

下一步,芜湖片区将持续落实“环境大优化”工作部署,围绕企业普遍关心的行政审批、政策兑现等工作,打造“首席审批师”“首席政策兑现专员”等政务服务品牌,研究出台外资专项激励政策,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芜湖片区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地。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请问蚌埠片区在推动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和亮点?


355-236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jpg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提问

马军:

感谢您的提问。三年来,我们聚焦“带动沿淮、辐射皖北”工作任务,大力推动开放平台融合发展和区域性对外通道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强化制度创新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自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省级、市级制度创新成果31项和84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经验获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推介。累计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8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43.18%,2023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26.5%,增幅居全省第3位;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累计交易额突破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5.13亿元。

二是发挥枢纽作用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开行蚌合欧货运班列,开通蚌埠至上海、宁波、连云港、南京铁海联运,稳定运营蚌埠至上海、宁波外贸集装箱航线。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22.2万标箱,年均增长29.17%;铁海联运到发外贸重箱17234标箱,年均增长33.78%。

三是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挂牌成立蚌埠片区仲裁中心、人民法庭、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计划出台《蚌埠片区管理办法》。成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北分中心。推出“园区贷”“科技贷”无实物抵押担保融资模式,已解决企业融资需求5800万元。建成运营上海虹桥品汇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实现交易额150万元。

郑明武:

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会后,大家如要做进一步采访,请与省自贸办联系,该办设在省商务厅。最后希望各新闻媒体充分报道、广泛传播今天发布会上通报介绍的情况,做好新概念、新业务、新做法、新知识的普及,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努力为我省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方旭
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 罗云峰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