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人才兴皖工程新闻发布会

7月14日上午,人才兴皖工程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蒋曦,省科技厅厅长罗平,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志,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省人社厅副厅长程连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孔少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若干举措》,并召开大会作出工作部署。今天我们举行专题发布会,邀请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人才兴皖工程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蒋曦先生,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女士,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志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先生,省人社厅副厅长程连政先生,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孔少林先生。

首先,请蒋部长作介绍。

蒋曦: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355-236蒋曦.jpg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 蒋曦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全省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向大家介绍人才兴皖工程实施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安徽人才工作,总书记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两次亲临考察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170多万,五年净增410万,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呈现出良好的人才发展态势。

一是人才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省委始终把人才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升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评议,形成了全省上下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二是服务“国之大者”有力有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后出台国家实验室专项人才支持政策“18条”,制定科学中心人才“10条”,高标准打造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引领带动全省人才平台能级提升,集聚信息、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人才1.7万余人。三是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升级。顺应人才所思所想所盼,推动人才政策从1.0到3.0迭代升级,实现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人才全覆盖。重点产业人才政策省市联动、精准落地。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制定实施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工作竞相发展。四是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广开进贤之路,统筹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各领域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速推进“技工强省”建设,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结构逐步改善。五是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加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长三角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牵头举办长三角一体化人才论坛等活动,与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六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编制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目录,给予人才精准服务,建设运行“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发放“江淮优才卡”,营造了敬才爱才良好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进一步凸显了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近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对人才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把党的二十大部署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通起来落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中央部署在安徽落地见效。7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大会,对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作出部署。鲜明提出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为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4.0版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劲动能。

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发展的总定位、总牵引、总抓手。主要目标有四个方面:要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要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要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真正让安徽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安徽具有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化的独特优势,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我省,布局推进12个大科学装置,拥有21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我们坚持把服务保障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作为重大任务予以倾力支持。一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围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前沿领域,建立健全从顶尖人才到高技能人才按图索骥、定向招引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依托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养集聚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充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聚才作用。加快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平台体系,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和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等,积极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中心等,创建最优平台,集聚最优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安徽力量。三是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坚持自主培养这一人才来源主渠道,把工作重心放在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上,不断壮大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江淮战略帅才项目,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聚焦加快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强化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供给。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人才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尤其服务好制造强省建设,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支持保障。一是突出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编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机制。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定期发布需求清单,精准育才引智。二是突出工程技术人才供给。大力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职称评审上予以政策倾斜。提高新工科建设质量,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融合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深入实施高校大学生留皖、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广泛开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三是突出技能型人才供给。强化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建立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岗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江淮工匠”队伍。

三、聚焦构建“养人”生态,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我们坚定不移打好“环境牌”,坚持开放心态,不搞内卷,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一是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坚持放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既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又确保用人主体接得住、用得好。坚持以科研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依据,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体制内外人才一视同仁。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范围,在试点单位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二是持续改善工作环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潜心科研、安心创造。赋予用人主体编制使用、职称评聘、经费预算等自主权,真正让用人主体“做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持续创新市场环境。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大力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引进高端猎头服务机构。设立“伯乐奖”,完善“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工作机制,对成效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推出人才投、贷、担、险等产品,为人才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四是持续提升生活环境。完善省、市各级“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等建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强对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科学设置人才工作指标,纳入季度“赛马”机制,试行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大力实施突出贡献人才奖、黄山友谊奖等评选表彰,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荟江淮的生动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抓好人才兴皖工程各项任务落实,并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对相关政策进行更新,不断提升全省人才工作质效,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蒋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目前,用人单位和人才反映较多的是“破四唯”(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方面问题。人社厅作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要职能部门,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我省在推进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开展各类人才评价,在职称制度改革、扩大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等方面的做法和打算?

355-236人民日报记者.jpg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程连政:

近年来,省人社厅着眼激发人才活力,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目前,全省职称评审共设25个系列1824个专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7万人。一是坚持“破四唯、立新标”,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干得好能评上”。率先在全国开展快递工程专业职称评审,共评选出快递工程专业人才227人,先后增设技术经纪、科学传播、文房制作等职称专业。二是大力推行放权赋能,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19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三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拓展引进人才评审通道,实现“要什么评什么”。破除学历、资历、身份和岗位限制,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产业工程师学院,高校毕业生毕业即获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首批培养“拿来即用”“用得顺手”工程技术人才213名。

355-236程连政.jpg

省人社厅副厅长 程连政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修订标准条件,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效等多维度的职称评审标准,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标准,调整不合理学历和资历条件,破除特定奖项和人才称号等限制性条件,健全科学的职称评价机制。二是动态调整职称专业。按照“一产一策”设立特色职称评审专业,加快增设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专业,拓展各类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三是充分授权赋能。授权产业联盟、龙头和链主企业自主开展相关专业职称评审,支持企业结合目标任务、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制定评审标准,实现用人主体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有机衔接。试点开展“按薪定才”,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等作为企业人才认定主要依据。四是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制定特殊人才评价办法,拓展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央广网记者:

人才发展需要事业平台,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近日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建好高水平创新平台。请问科技厅在发挥平台集聚各类人才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355-236央广网记者.jpg

央广网记者提问

罗平:

科技创新平台是人才集聚的载体,是人才施展才智的舞台,是培育人才的高地。按照人才兴皖工程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高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形成使命驱动的原始创新平台体系;以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标杆、新型研发机构为协同,形成改革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磁聚人才作用,省科技厅将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355-236罗平.jpg

省科技厅厅长 罗平

一是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集聚领军人才。加强央地对接合作,发挥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作用集聚一批顶尖人才。支持国家战略性研究机构自主采取单聘、双聘相结合的方式聘用人才,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在住房医疗、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支持我省优势科研力量牵头或参与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我省优势领域大力培育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未来5年,我们还将培育5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积极与国家实验室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二是依托省级实验室体系培育优秀科技人才。突出需求和任务导向,聚焦我省重点领域,结合建设“安徽省实验室”,重组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搭建平台,省自然科学基金60%以上经费将专项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60%以上项目将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同时,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中,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省级层面还将大幅提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站补贴标准,为新进站博士后提供最高每年30万元专项资助,每年遴选支持150名左右优秀博士后到国(境)外开展研究工作或短期培训交流。三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将在新型研发机构中率先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方式,在编制使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其更大自主权,授权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自主开展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并逐步拓展到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同时,支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选聘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全权负责制,赋予首席科学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奖励收益内部分配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中新社记者:

安徽作为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请问未来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标产业人才、新工科人才的供给需求,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更好融合?

355-236中新社记者.jpg

中新社记者提问

储常连:

近年来,省教育厅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12年以来累计培养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68.7万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核心要义,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快培育集聚战略人才力量,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担当作为。

355-236储常连.jpg

省教育厅副厅长 储常连

一是优化结构布局,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在政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遴选有潜力的高校和学科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建设。持续支持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二是加强自主培养,提升人才供给质效。对接十大新兴产业和重大民生急需,继续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利用3年时间,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800个,停招撤销1400个,重点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两大地标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深化汽车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省内就业成效等给予奖补。三是夯实科研平台,赋能科技创新。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协同创新,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织省内高校揭榜领衔企业攻关需求,加快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四是加大引育力度,激活发展动能。完善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实施高端人才引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等行动,着力培养一批高校领军人才。持续开展学术副校长选聘工作,面向先发地区重点高校,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到省属高校任职。五是深化“三融”,加快新工科等人才培养。启动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加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度。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推广“1+X”证书制度。未来,我们每年还将遴选一批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从企业遴选一批优秀工程人才到高校研学,聘用一批“产业教授”,不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多链协同、共同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发改委,如何做到管理行业也管理人才、抓项目也更抓人才,又是如何发挥特色产业聚才作用?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徐志:

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始终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将人才工作与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紧密衔接,努力推动“四链”融合。一是推动产教融合,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培养人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奇瑞大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协同培养特色产业人才。省市校合作共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依托国家科学中心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2700余人。依托“科大硅谷”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接科大校友3000多人次,集聚人才超过1万人。依托产业创新平台集聚高质量产业人才,布局组建590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集聚人才超过6.3万人。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实施人才创新政策。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推进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协调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等人才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355-236徐志.jpg

省发改委副主任 徐志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的部署要求,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培育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精准招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联合省直相关部门,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编制人才图谱,“一链一策”建立紧缺人才定向招引机制;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招才引智计划,对承担国家和省级制造业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人才团队给予经费支持。二是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协同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开展汽车产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双元制、订单式培养,推动产业、专业和就业“三业一体”。支持奇瑞汽车、阳光电源等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专业对口高校合作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持续扩大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型商学院。三是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聚才水平。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全面提升研究机构创新能级,集聚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以人才赋能“科大硅谷”建设,争取每年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万人。聚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支持组建省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安徽是农业大省,为促进农业强省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服务“三农”人才,请介绍一下安徽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等方面的情况?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孔少林: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意见、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二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5.38万人,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超过270万,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三是服务乡村氛围浓厚。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专家服务基层系列活动,发布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5年行动计划,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7181名。

355-236孔少林.jpg

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 孔少林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每年对3万名左右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种养加能手、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者等,通过“师带徒”“直播演练”“手掌课堂”等模式开展培训,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每年遴选600名左右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委托优质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连续5年哺育出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带头人,实现“头雁”振翅、雁阵齐飞。第二,建好用好人才平台。发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聚才作用,加快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围绕发展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结合合肥农交会等活动,分产业类别组织人才交流对接,实现精准匹配。聚焦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组建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团,实施一批省级项目,在乡镇设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第三,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实绩导向、一线导向,完善农业系列职称评价标准,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每年评定1万名左右乡村振兴技术人员,让长期扎根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脱颖而出。第四,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今年12个专业计划招生334人,未来将通过5年时间,着力培养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满足需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大力支持返乡下乡创业载体建设,每年甄选一批返乡创业典型企业和人物,认定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安徽青年创业园、“返乡创业之星”等,营造返乡创业浓厚氛围,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基层一线、投身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近日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大会对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作出部署。请问组织部门如何牵头抓总,发挥有关部门职能作用,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要部署、重点举措贯彻落实?

355-236新华社记者.jpg

新华社记者提问

蒋曦: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摆在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首位,强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省委带头落实主体责任,升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人才调研、推动平台建设、谋划创新政策,并召开人才强省专题座谈会、全省人才工作大会,带动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浓厚氛围。在党管人才大格局中,组织部门承担着牵头抓总重要职责,履行抓战略、抓政策、抓项目等职能。各有关部门负责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等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能,充实工作力量、压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抓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积极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一是统分结合、齐抓共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根据部门职能,科学界定人才工作职责任务。人社部门作为政府系统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履行好政策法规制定、服务体系构建等重要职责;教育、科技、宣传、发改、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经信、民政、金融等有关部门承担各自类别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做到管行业也要管人才、抓项目更要抓人才。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突出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设立“伯乐奖”,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二是定期调度、分类指导。发挥好参谋部、调度室作用,及时传达省委省政府新部署、新要求,交流推广各地各部门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形成工作专报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健全“年初立清单、年中抓推进、年底抓考评”机制,重点任务每季度调度。常态化进行调研分析,加强对地市及行业领域人才工作的统筹指导,及时听取人才诉求,做到有呼必应,当好人才服务员和“后勤部长”。三是加强考核评价、督查整改。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科学设置人才指标,纳入季度“赛马”机制,将工作成效列入综合考核,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加强结果运用,压紧压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推动人才兴皖工程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再见!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