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八场)

2月24日上午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请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宁波,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铭介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宁波,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铭,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请张厅长作介绍。

355-236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张箭: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自贸办、省商务厅,欢迎媒体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心支持!

355-236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jpg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张箭

去年12月22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要求“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厘清了思路。2个月来,各成员单位、各片区及联动创新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合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开门红”。今天是2022年自贸试验区首场发布会,我重点介绍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按照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三项机制。一是信息发布机制,今天是2022年第一场发布会,以后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通报自贸试验区建设最新进展和工作安排,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评估推广机制,开展首批44项省级改革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遴选上报了一批国家级的改革试点经验。三是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编制面向市场主体的50个政策案例,围绕集成电路、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10个重点产业,梳理160余条产业链开放创新的政策诉求,逐条将其转化为开放举措,以精准的制度供给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抓好两个重点。聚焦“自由便利”,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等方面推出首创性试点,率先开展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推动海关跨区域监管一体化;率先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国有新型研发机构改革、长三角研发创新平台协同共建模式等。为支持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省自贸办会同相关部门,围绕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提出贸易、投资、物流、金融以及法治5个方面34条措施;围绕落实《商务部海关总署等8部门关于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15条措施。聚焦“项目建设”,2021年自贸试验区签约入驻项目795个、协议引资额3195亿元,大众安徽新能源生产基地、蔚来中国总部、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奇瑞未来工厂等项目投资规模超百亿元;今年1月,签约入驻亿元以上项目26个、协议引资额168.6亿元。

(三)盯住四个关键。盯紧外资、外贸、市场主体、经济总量四个关键指标。2021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1540.7亿元、占全省的22.3%,实际使用外资(FDI)8.7亿美元、占全省的47.4%,新增注册企业1.3万家,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2022年1月,新增注册企业1042家。

近期,三个片区和各成员单位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自贸试验区新一批建设成果。

一是一批总部类、研发类项目加速落户。去年12月以来,航天宏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实验室、高山精密进口机床保税展示项目等落户合肥片区;天马微电子车载研发中心等落户芜湖片区。

二是“无感通关”“外发加工”“集团保税”等创新举措率先实施。推动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叠加,助推合肥经开综保区2021年进出口额达到102.8亿美元,成为我省首个突破百亿美元的综保区。

三是跨境电商领域多项试点落地见效。合肥片区通过实施全链条服务体系及“跨境电商+中欧班列、跨境电商+货运包机、跨境电商+海运直航”等试点,带动跨境电商月清关量增长50多倍,月交易额增长70多倍。2021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增长45.3%。

四是长江中下游首座岸基式 LNG(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完成首船加注。去年12月,芜湖片区的长江 LNG 船舶加注站完成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长江中下游首座岸基式 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

五是量子产业开放领域多项举措创新推出。合肥片区推出国家首个量子计算领域的企业标准(本源量子的阻抗匹配量子参数放大器即IMPA产品企业标准);国内首个量子安全智慧社区系统投入使用,科技成果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首个量子计算面向全球开发者的平台正式上线。

六是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今年2月,蚌埠片区成立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是“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行业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世界500强美国康宁公司实现量产,玻璃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七是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等5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实施。截至目前,共提供资本项目收付便利5.43亿美元,跨境贸易自由度便利度进一步提高。

八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治服务保障若干措施》出台。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建立实施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制度、加大对自贸试验区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9个方面支持事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改革创新活力。

九是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组织签约服务安徽自贸试验区。今年2月,安徽省商务厅、贸促会及国家贸促会(法律部)与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签约,以“科创+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为重点,提供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服务。

十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联动创新区建设全面启动。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在亳州、阜阳、滁州、马鞍山、宣城、安庆等6市设立第一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日前,联动创新区实施方案已批复实施,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第二,安徽自贸试验区2022年重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特别是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对标先进、奋勇争先,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更大力度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方案,加速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落地,到建设两周年改革试点任务完成(有可检验的成果、有市场主体运用)80%以上。

二是盯紧利用外资、进出口、市场主体、经济总量四个关键指标,对标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在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争取国家赋权,抢抓RCEP等机遇扩大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规模,实现GDP、利用外资、进出口增幅全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家。

三是完善评估推广机制,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推出8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争取形成一批首创性、全国性试点经验。

四是深入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制定完善三个片区10个重点产业改革创新诉求清单,开展产业链集成创新。

五是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持续推进合芜蚌片区与上海、江苏自贸试验区片区结对合作,深化与浙江自贸试验区片区结对合作,推出新一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践案例。

六是加快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好支持联动创新区建设十项措施,推动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谢谢大家!

汪晔宇:

下面有请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作发布。

赵明:

2021年以来,合肥片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效。

355-236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jpg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明

一、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保持

紧盯自贸试验区发展四项关键指标,精心谋划,创新举措,序时推进落实,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概括起来就是“11581”:进出口总额超一千亿规模,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2.67倍,占全区总量68%。新设市场主体近一万家,实有企业3.8万余家,占全区总量85%。营业收入迈上五千亿台阶,达5348亿元,同比增长25%。直接利用外资突破八亿美元,达8.7亿美元。合肥中欧班列累计运行近一千列,服务范围从零星通达拓展到基本覆盖欧洲全境,覆盖16个国家、通达67个城市站点,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跨境电商”,获批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二、项目建设资源加速集聚

聚焦片区定位,紧抓产业项目开展“双招双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累计签约入驻项目639个,落地资金320亿元,一批大项目正塑造形成大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引进入驻大众安徽新能源生产基地(一期)及研发中心、蔚来中国总部等重点企业项目,集聚上下游企业120余家,形成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产业生态闭环,2021年,片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23亿元,同比增长74.2%。跨境电商贸易业态蓬勃发展。建设的“一园一区一口岸”已集聚跨境电商企业400多家,月清关量从获批前2万单增至100多万单,月交易额从53万美元增至3800多万美元,2021年,助力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增强对外开放门户功能,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立全国首个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入驻20余个海外留学人员科创项目,建设中德合作创新园,打造中德国际客厅,合作设立大众学院,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外合作范围、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三、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紧贴企业需求,聚焦前期走访500多家企业、梳理200多项企业诉求的基础上,结合“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收集的100余条政策建议,加强集成化改革、差别化探索,正在形成一批能解决问题、让企业受益的制度创新成果。投资贸易便利度大幅提升。建设跨境电商海内外集散基地,创新“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定制包机”出口模式,境内境外双基地联动,开通定制出口专列和包机,实现“双向通联、内外互应”,助力“皖货出海”、皖货皖运从本土化率不足10%提升到60%。全省率先实施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无感通关”,采取“提前申报、卡口采集、系统自动运抵验放”方式,实现车辆“无感”过卡,助力合肥经开区综保区年进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持续推进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企业进口特定设备和原材料“先放后检”,平均每票货物节省通关时间5天、节约仓储费用4万元,目前,试点企业拓展到18家、货物种类增至400余项。创新实行综保区内企业全流程“外发加工”,允许综保区内企业通过区外委托加工扩大产能。服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率先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已对85家科创企业使用产业化经费,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6亿元。联合推广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服务科技类企业400多家、实现交易230多个、发券超1亿元。创新“科创企业信用贷款”,推出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纯信用贷款产品,支持企业50余家,贷款近1.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力争推出更多首创性制度成果,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把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打造成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汪晔宇:

下面有请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宁波作发布。

宁波: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借此机会感谢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一直对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

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宁波.jpg

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 宁波

芜湖片区成立以来,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三区”的战略定位,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进重点产业链开放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报表。

一、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

2021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8.5%;跨境电商平台交易额达1.2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菜鸟和天猫国际两大中心仓落户芜湖综保区。建设易货贸易平台,实现电解铜、铝锭贸易2亿美元。设立汽车出口金融服务平台,开工建设跨境物流产业园。

二、产业项目稳步推进

强力推进“双招双引”一号工程,累计招引项目202个,总投资1881.8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总投资130亿元的奇瑞“未来一工厂”、总投资32亿元的长信科技高端显示器件及模组项目已部分投产。获批第二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为芜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全面赋能。智慧家电产业方面,总投资50亿元的美的智能厨热产业园项目当年投产并达规。航空产业方面,总投资100亿元的天航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外资项目方面,总投资30亿元的信义光伏六期项目四条线全部投产,总投资27亿元的江森日立家用商用空调核心零部件项目主体完工,总投资10亿元的海立马瑞利新能源汽车空调及热交换器项目厂房主体封顶。

三、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一是制度创新更实。出台《芜湖片区制度创新工作推进办法(试行)》,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试点突破”工作步骤,通过企业家接待日、专题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企业诉求200余条,并逐一梳理研究解决,上报70个制度创新案例,经认定具有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价值案例13个,超额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信用服务机构+银行+担保”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72.6亿元。“贸易投资领域跨境人民币结算”新模式,带动全市88家市场主体纳入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试点,实现跨境收支224亿元。“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节省每个集装箱运输成本约2000元人民币,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案例。

二是营商环境更优。树立管理的核心是赋能的理念,实施“1%工作法”,帮助企业降低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常态化举办“畅聊早餐会”,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周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通过顶格倾听、顶格服务,解决问题、碰撞思想、激发创意。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助力企业解决人力资源难题。在全省率先建成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区块链+综合窗口”“帮办代办服务”“7×24小时政务服务”“非标准化服务”等四大功能版块,形成“前台综合受理、中台专业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三是改革赋能更强。开展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发展改革,启动直辖综保区、法定机构改革、设置“准一级”财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芜湖综保区完成进出口额17.2亿美元,同比增长53.3%。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设立芜湖片区行政审批局,承接212项省级特别清单事项和170项市区级赋权事项,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强化政校企合作,与本地高校合作成立自贸区研究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路径等前沿课题研究。推行法定机构改革,在人民日报刊登公告,面向全国招揽英才,打造一流“双招双引”和企业服务团队。

汪晔宇:

下面有请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铭作发布。

张铭: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蚌埠市以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扎实建设发展蚌埠片区,取得积极成效。

355-236-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铭.jpg

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铭

一是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底,蚌埠片区已入驻项目91个,总投资681.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16个。今年以来,蚌埠片区强化招商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新设1家外资企业,推动凯盛君恒药用玻璃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2月12日,王清宪省长在蚌埠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得到企业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蚌埠片区同步梳理片区内企业关于用地用工、研发转化、延链招商等各类诉求建议56条,逐项研究解决,全力促进片区内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外贸方面,2021年,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7.22万标箱,蚌埠铁海联运到发重箱4746标箱。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出口额1.6亿美元。金融方面,新设立片区支行3家、保险机构3家、基金公司4家。设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北分中心。法务方面,组建律师协会片区专委会,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和仲裁调解中心,成立巡回法庭,蚌埠片区仲裁中心即将挂牌。今年以来,我们坚持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三区联动”,全力申建综保区,已完成综合保税区选址、可研报告编制等工作,招引、编制拟入驻项目60余个。今年2月12日,“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全国玻璃行业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在蚌埠片区成立。三是开展制度创新。康宁药玻、壹石通等企业10多个项目享受到事项审批程序简化带来的便利,国显科技、帝晶光电等企业减免加工贸易保证金超3亿元。今年以来,新梳理出营商环境优化、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17项创新事项,其中:正式上线运行“一照通”系统,发放了安徽首张“一照通”营业执照,行政审批事项提交材料数量平均精减30%以上,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建设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施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目前已对4笔59.41万美元的业务进行了系统核验,银行每笔事后核查平均提速2-3个工作日。

下一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开展制度创新。通关便利化方面,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海关AEO高级认证范围。推动重点进出口企业建立完善ERP系统。金融服务方面,继续深化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片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设立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企业集中接待活动,积极构建以需求、问题、市场导向为牵引的制度创新机制。

二、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做优做强做大市场主体。持续推进企业培育“五大工程”,推动更多“个转企、小升规、规入新、新上市”,净增“四上”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2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鸿合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大富科技5G产业基地等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建立蚌埠片区重点企业、项目台账,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三、统筹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发挥各类平台作用,全力推进蚌埠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申建工作,创新资源整合自贸试验区、高新区和综保区“三区联动”创建运营模式。谋划实施好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结合。开通运营“蚌合欧”国际货运班列。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强对RCEP协定的研究应用,支持相关企业扩大合作范围,培育新的外贸主体,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增长20%以上。大力引进外资企业,新设外资企业5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探索设立中外合作产业园。

汪晔宇: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期,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刚刚张厅长也介绍了,自贸试验区围绕产业开放创新,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很多外贸企业关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的问题,请问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如何实施,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企业?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张箭:

感谢您的提问与关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我们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的要求,围绕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助力产业开放创新。以两区统筹举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来说,省自贸办会同合肥海关等部门赴片区开展实地调研,调研中,企业对增设综保区、创新贸易监管模式、加强AEO【“经认证的经营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简称“AEO”),认证企业可以享受通关便利,包括减少单证审核;适用较低的查验率;对需要检查的货物给予优先查验;实施快速通关;指定海关联络员负责及时沟通,以解决AEO企业通关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认证企业类别享受不同待遇。】认证培育、推进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都比较关注。据此,我们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完善布局、统筹优化管理、统筹用好政策、统筹推动发展、统筹推进改革等五方面落实举措。

在统筹完善布局上,合肥片区、芜湖片区已建有综合保税区,蚌埠片区还没有,现阶段重点推进蚌埠片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同步开展机构设置、用地保障、项目招引等筹备工作。在统筹优化管理上,推进两类区域管理机构整合,比如深化片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探索政务服务创新路径,改善投资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在统筹用好政策上,注重复制推广创新经验,比如综保区内企业全流程“外发加工”模式,允许综保区内企业在完备审批手续后,将产品全加工流程委托给自贸试验区内、综保区外的企业,助力综保区内企业扩产提效。在统筹推动产业发展上,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探索开展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创新,对产业链中关联度高的企业实施整体监管、全程保税、便利流转,助推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主导产业集群。在统筹推进改革创新上,支持片区综合保税区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鼓励省内其他符合条件的综合保税区推广试点等。希望通过这些政策举措,让更多的自贸试验区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更高质量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合肥日报记者:

赵市长您好,我了解到,去年合肥市党代会报告和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加快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用好先行先试自主权,打造制度创新引领区,力争每年都要推出原创性制度成果。请问,合肥片区围绕这一目标有何工作打算?

355-236合肥日报记者提问.jpg

合肥日报记者提问

赵明: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目前,我们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围绕投资贸易、科技创新、产业赋能等方面开展差异化创新探索,努力打造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我们深化投资领域改革,简化投资项目核准程序,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特别是针对合肥紧缺的高端服务业,加快引进国际化的科技服务、会计律师、金融资本等服务型企业,加速集聚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方面改革,推动飞机等领域探索关键部件再制造业务创新,建设中高端消费品展示交易平台,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国际化水平。

二是赋能重点产业快速发展。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地标产业,强化海关就地检测等能力,加快建设进口光刻胶检测实验室、精密仪器检测设施等,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全要素服务,满足产业需求。丰富完善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和应用场景,围绕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实施外国人居留、工作许可等一揽子便利措施,吸引更多人才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支持原始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等制度,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机制。

三是提升开放通道平台能级。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对接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申建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推进国际陆港项目,建设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拓宽国际贸易通道。

四是精准出台制度创新成果。系统梳理企业需求,按照“收集—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的实施路径,提高施策精准度,强化制度供给,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推出更多原创性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先进经验和改革成果,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日报数字记者:

宁市长您好,请您谈一谈芜湖片区2022年发展目标,以及围绕片区战略定位,下一步有哪些创新举措?

355-236人民日报数字记者提问.jpg

人民日报数字记者提问

宁波:

我们将对标长三角先进自贸片区,围绕三大定位,强化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载体功能,争创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一是打造专业平台,提升大贸易。打造易货贸易平台,既减少了中间环节,也解决外汇管制问题,能把芜湖的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产品更好地推向全球,将我们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优势。打造汽车出口金融服务平台,解决出口资金需求。建设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引进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国际货代等企业入驻。建设国际会客厅,打造国际会议、招商会晤、数字展厅、总部经济等多功能政务服务综合体。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超80亿美元,增长30%以上。

二是加快枢纽建设,构建大通道。加快跨境物流产业园建设,打造芜湖—东盟班列始发站。与宁波片区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数字化港口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数码港,推动口岸、港航、物流、跨境电商等协同发展。建设“区港联动”智慧物流体系,规划建设智慧化疏港大道,引入无人集卡车,推动货物集疏运更加高效。加快推进京东货运枢纽超级港、芜宣机场改扩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打造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

三是做强支撑,创造大价值。以“双智”试点城市为抓手,围绕“一轴一环+区港联动”特色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高端项目招引,打造全国首个以自贸试验区为主体的“双智”特色示范区。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支持企业在上市融资、扩大产能、跨界融合、提升品牌、完善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维达智谷”“中国视谷”项目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标杆。深化与华夏航空合作,打造商用发动机维修、航空器维修全产业链。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增长30%;规上工业增加值460亿元,增长15%。我们也将聚焦产城融合,构筑更多富有亲和力的生活空间、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发展融合、赋能、便利的智慧化形态,营造一流自贸试验区环境,把芜湖片区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创业创新热土。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芜湖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也诚挚地邀请大家实地采访调研!谢谢大家!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

张市长您好,请问2022年蚌埠片区围绕“带动沿淮、辐射皖北”,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有哪些目标和工作安排?

355-236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提问.jpg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提问

张铭:

2022年,蚌埠将把“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建机制、转作风”作为全年工作主线,高水平建设蚌埠片区。

一、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统筹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圈。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四级调度、专班推进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凯盛超薄柔性玻璃、帝晶光电二期和丰原聚乳酸项目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培育“五大工程”,助力更多“个转企、小升规、规入新、新上市”。支持国显科技和帝晶光电产值突破50亿元,加快推动高华电子、昊方机电等企业上市,净增上市公司2家。扎实开展“双招双引”。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争取硅基和生物基产业产值突破千亿。

二、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围绕硅基、生物基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化、特色化创新。激发创新主体作用。以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和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为科创引擎,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改革创新。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抓制度创新。力争形成2-3项国家级、省级制度创新事项。促进创新融合转化。全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蚌埠创新馆,打造成果展示、交易、咨询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好蚌埠片区对自贸试验区皖北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服务皖北振兴。提升经济外向型水平。大胆试、大力探索供应链金融、贸易航运货运代理等创新手段。支持丰原、中粮、凯盛等有条件的企业项目“走出去”,探索设立中外合作产业园。推进联动区协同建设。建立蚌埠片区与皖北联动创新区的联动合作机制,强化对亳州联动创新区挂职人员的业务锻炼。推动开放平台共享。全面学习对接浙江宁波,持续推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申建,推动蚌埠开放平台与皖北地区共建共享。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4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张箭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明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