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省政府新闻办5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郜红建对《规划》进行解读。
近年来,安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农业空间生态功能、生态空间质量、城镇生态空间品质仍有待优化。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郜红建在发布会上介绍,《规划》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2021—2035年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对推动全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规划》强化问题导向,针对我省全域和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以及不同分区深化研究,识别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中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问题和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提升和修复。围绕全面提升长三角生态屏障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带生态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总目标,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目标,并细化2025年指标体系。《规划》还研究谋划一系列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项目,明确牵头指导单位,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
此次《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问题识别+分区修复+项目化实施+政策支撑+分工协作”等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针对我省国土空间全域及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诊断突出生态问题,研判重大生态风险,形成了分析评价专题报告。
从维护国家及省生态安全出发,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以及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的“一心两屏四廊”骨架支撑作用,并体现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差异化的生态基底,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全覆盖的9个修复分区。围绕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领域突出生态问题,优先部署对国家及省级重大战略具有关键生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聚焦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进行提升,聚焦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修复,构建全省“9+3”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体系,并提出19项具体支撑政策,构建分工协作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
同时,坚持市场化方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全面落实“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以用定治”要求,积极构建“谁投资、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碳汇交易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中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修复分区。分区基于我省位于华东地区,属中国南北方过渡地带,也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四屏四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承担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这一重要生态地位,落实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以及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对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的骨架支撑作用,并考虑全省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体现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差异化生态基底。针对各分区差异化特点,分析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领域突出生态问题,优先部署对国家及省级重大战略具有关键生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
郜红建表示,下一步,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将以落实《规划》中明确的重大修复工程为抓手,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记者 彭旖旎 许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