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上午,记者从“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获悉,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制造EDA、CMOS图像传感器等多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
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 ,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10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用一系列的数据展示了2021年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突出成果。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指标上升1位,排名第4;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上升2位,排名第6;产业结构指标上升5位,排名第6。预计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34%,增速11%以上。
其中科技攻坚突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全省12个项目获2020年国家科技奖。中央媒体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重要突破安徽占4项、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安徽占2项、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安徽占1项。
同时,安徽省的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滁州、蚌埠、铜陵三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居全国第5。2021年1—11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41亿元、850亿元,同比增长146.4%、118.6%,连续实现“进”大于“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00家,同比增长2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3.4%、18%。
除此之外,安徽省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也在持续优化。2021年出台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全省新增“两院”院士3人,新扶持4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安徽省积极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新机制,推行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创新举措。
“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多项目打破国外垄断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厅重点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探索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实施了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熟化转化,并取得了一批引领性突破性重大成果。
2021年,安徽省科技厅在省科技重大专项中设立“揭榜挂帅”类专项,面向全省企业征集重大技术需求30项,面向海内外广撒英雄帖发布13项榜单,择优立项“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等9个“揭榜挂帅”项目,共吸引全国10个省、3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揭榜的“超导量子计算的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项目,将研制100位—200位超导量子计算机极低温微波信号传输系统,打破依赖进口格局。
2019年以来,安徽省以定向委托方式累计立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5项、省支持资金近2.4亿元,每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同时要求所在市县按不低于省支持额度予以配套。经过三年持续攻关, DSP芯片项目巩固了我省在该领域领先地位;动态存储芯片项目保持了在该领域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了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全铝车身焊接项目解决了全铝车身自动焊接国际性难题;制造EDA、CMOS图像传感器、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NAND Flash芯片及存储器、重型燃气轮机叶片、燃料电池发动机、叠屏显示等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
自2019年起,安徽省科技厅专门设立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支持项目实施主体与成果拥有方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技术作价投资协议,加快项目成果熟化、转化和产业化,已先后立项项目43项。去年底,首个项目《三氯蔗糖生产中含酸溶剂制高纯DMAC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通过验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4305万元,解决了制约三氯蔗糖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瓶颈问题,新增三氯蔗糖产能6500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超12亿元,新增利润近1.4亿元,新增税收3674万元。
构建技术转移转化“大循环”
据罗平介绍,下一步安徽省科技厅将采取大力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具体措施,进一步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培优扶强企业主体地位,加速形成省内、长三角、国内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