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3月6日(周四)下午3:00,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新闻发布会在省行政中心1号楼西127会议室举行.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日前出炉,这些案例反映了全省各个方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探索,是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今天我们邀请了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女士,请她介绍案例评选有关情况。同时邀请了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分享实践创新的做法。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几位发布人: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银安先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许建民先生,安徽港航集团副总经理杜炫辰先生,滁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单培女士,阜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丽群女士。

现在,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女士通报情况。

钟岚:

各位媒体朋友:


355-236钟岚.jpg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钟岚

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近日,经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正式发布。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安徽全省域加入长三角,为安徽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和红利。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创新探索和攻坚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典型经验。在2021年和2023年,我省先后发布了两批共60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其中,推进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中新苏滁打造长三角园区合作样板等27个案例入选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我省落实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有力促进了各地各单位互学互鉴。

去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要求我们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激发各地各部门实施国家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省长三角办牵头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实践创新案例评选。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共申报案例150多个。经广泛征集、分类初核、第三方评审以及网上公示等程序,并提请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一共遴选推出第三批40个案例。其中,“十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30个,包括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高水平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涵盖省、市、县(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层级多主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

第三批案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在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上“向新求质”。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推进“两心同创”,支持长三角区域内光源集群化建设、体系化攻关、规模化“沿途下蛋”,突破先进薄膜材料、大光栅技术等“卡脖子”难题,近三年来孵化或入股企业10余家,为能源、化工、显示、信息、医疗等行业上百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力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淮北相山区在上海市松江区设立科创飞地,探索“企业研发和办公在上海,注册和投产运营在相山”的模式,一年来累计孵化项目28个,总投资6.2亿元,引入高层次人才20多人,带动就业200余人。

二是在高层次协同开放上“开拓新局”。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开放资源,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省委金融办、安徽证监局2023年指导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腹地设立上市公司“徽客厅”,累计开展各类资本对接会、交流会、产业论坛31场,服务安徽上市公司超40家,成为皖企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芜湖市与上海临港共建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云上法务区”平台和“自贸咖啡厅”品牌,片区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高效能、专业化的国际法律服务,目前已成功协助企业处理涉外法律纠纷24起。

三是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创新模式”。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共同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和城市(县、区)“一对一”结对,深化与沪苏浙全方位合作。马鞍山市推动和县、南京浦口毗邻地区持续深化“两省一街”共管共治模式,在已有警务跨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政务服务功能,设置5个“跨省通办”窗口,2024年办理民生事项超1500件,服务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宿州灵璧县与杭州临平区重点围绕园区共建、农产品产销开展结对合作,合作园区共引进项目协议总投资超100亿元,灵璧特色农产品纳入临平“临匠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四是在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上“探索新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路径模式,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累经验、树立标杆。省政府办公厅打破就水论水、单一资金补偿的思维定势,坚持多元合作、发展共享,创新设立产业和人才补偿指数,首创实施“皖浙合作十件事”,升级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区,为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宣城广德市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由上海市输出品牌、人才、管理、标准等“软件”服务,安徽省市县协同做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合资成立康养基地运营公司,加快建设甘溪康养示范村等一批重点项目,合力打造长三角康养合作示范标杆。

五是在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上“求新突破”。持续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资源跨区域共享上持续发力。省委组织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牵头在上海建设“安徽长三角人才工作站”,建立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在沪皖籍各类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省委宣传部创新跨省联动宣传机制,联合推出《“链”上长三角》等系列专栏,开展《共话长三角・科创先锋》等专题报道,《潮涌长三角》入选优秀国产纪录片,多形式多角度讲好“长三角故事”。

第三批创新案例还有很多精彩内容,接下来,来自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港航集团和滁州市、阜南县的同志们还会作详细介绍。后续,省长三角办将通过省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分期陆续推送,欢迎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

下一步,省长三角办将会同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安徽实际行动,进一步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努力在实施国家战略中打造更多创新成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钟主任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安徽在推动“高铁+旅游”融合发展,促进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探索,取得怎样的成效?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许建民: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密集的高铁路网优势和我省独特的文旅资源优势,以大力发展“高铁+旅游”为切入点,与沪苏浙深化合作、相互赋能,形成我省文旅消费持续增长、区域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的共赢多赢局面。2024年,我省国内旅游人次和花费分别增长7.4%、10.8%,其中,沪苏浙来皖游客达1.03亿人次,占省外游客的56.3%,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355-236许建民.jpg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 许建民

一是丰富“高铁+旅游”产品供给。联合推出长三角高铁旅游大环线、长三角“七名”【上海(名城)、乌镇(名镇)、西湖(名湖)、黄山(名山)、西递·宏村(名村)、苏州园林(名园)、南京博物院(名馆)】、跟着考古游长三角等精品线路;联合策划推介100座高铁旅游小城和“十大主题线路”,涉及我省31个城市、100多个景区景点、星级饭店及精品民宿;同时,我们还打造了“高铁+”康养、研学、美食等系列专项产品。

二是创新“高铁+旅游”宣传推广。依托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主办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联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节会活动,组织“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春游江淮请您来、自驾游大会、民宿大会、研学大会等,持续推动“高铁+旅游”产品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

三是优化“高铁+旅游”市场服务。牵头制定《长三角区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书指引》,联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案件。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近6000场次、6.5万余人次参与,开行高铁站公交接驳专线,完善高铁站点至景区景点的旅游巴士、自驾租车等服务,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是完善“高铁+旅游”合作机制。我省牵头起草并联合签订《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每年召开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深化政府、商协会、企业间多层次协作联动,持续推动“高铁+旅游”产品共建、市场共拓、客源互送。

下一步,我们将推深做实长三角“高铁+旅游”这篇大文章,提升引客入皖质效,扩大文旅消费,持续擦亮“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品牌。

决策杂志记者:

请问滁州市在推进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355-236决策杂志记者.jpg

决策杂志记者提问

单培:

感谢记者朋友对我们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地区建设发展的关心!


355-236单培.jpg

滁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单培

自2021年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建设目标,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展建设成效初显。在推进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做法有“六个一”:

(一)体制机制“一盘棋”。宁滁两地互访频繁、对接紧密。共同签署“1+2+N”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在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明确一批共同实施的建设项目和合作事项,协同推进毗邻区域建设发展。

(二)规划编制“一张图”。强化规划引领,宁滁两市共同编制《“顶山—汊河、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分别纳入两地“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协同空间布局,推进概念性规划、核心区规划、启动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四规统一”。

(三)交通互联“一张网”。坚持交通先行,大力推进跨界交通无缝连接,宁滁城际铁路滁州段、滁宁快速通道、汊河大桥、池杉湖大桥等建成通车;滁宁公交换乘中心等多条公交线路实现无缝对接,加速同城化建设步伐。

(四)产业协作“一条链”。主动接受南京产业辐射,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基础产业,形成“2+3”产业发展格局。两个功能区所在地分别拿出1000亩地块与毗邻的浦口区、江北新区合作共建“南浦合作产业园”“江北新区-汊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

(五)生态共保“一条河”。在省界滁河大保护上,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17.5公里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

(六)服务共享“一家亲”。着力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方面推进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探索打破跨界行政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通、资源共享路径,增强两地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打造省际毗邻合作样板区。

新华网记者:

请介绍一下“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目前进展如何?


355-236新华网记者.jpg

新华网记者提问

李银安:

省科技厅聚焦省委、省政府“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牵头谋划开展“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面向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通过政策宣讲、专题报告、需求发布、成果路演、交流对接、项目签约、场景发布、圆桌论坛等多种方式,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创新成果对接平台,帮助我省解决产业发展堵点和企业技术需求卡点,同时引进成果来皖转化、引进人才来皖发展、引进平台来皖落地,切实提升安徽开放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


355-236李银安.jpg

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 李银安

截至目前,“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已先后走进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沪苏浙知名高校,活动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和主动参与,得到了社会的正向评价和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与500余名专家团队建立了对接联系,帮助我省企业328项技术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引进51项高校最新创新成果来皖转化,签订各类合同333项、金额达61.4亿元,合同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84%、631%,与紫金山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沪苏浙高能级创新平台建立了对接合作渠道。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科学技术打头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升“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品牌影响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深化与沪苏浙名校名所对接合作,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持续发力,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贡献安徽力量。

新安晚报记者:

请问阜南县在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355-236新安晚报记者.jpg

新安晚报记者提问

杨丽群:

感谢您对阜南县医疗卫生工作的关注。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人口大县,也是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小县城”。近年来,阜南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尽力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就医的迫切需求。


355-236杨丽群.jpg

阜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杨丽群

一是约名医,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一方面,我们完善各项制度,改善硬件设施,为外请专家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组建资金池,符合条件的患者外请专家费用由资金池保障,目前已外请专家1800多人次,支付费用600多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和长三角地区顶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加入专科联盟3个,建设名医工作室11个、科研工作坊1个,开展名医会诊、带教2000多次,县级医院四级手术占比提升40%。例如,“上海东方医院刘俊名医工作室”成立的6个月内,在阜南完成心脏外科手术28例,实现心脏手术从“无”到“有”再到“全”的转变。

二是育人才,让群众在“家门口”好看病。我们深知培育一支“带不走、用得上”的专业医疗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我们做大增量,三年来共招引专技人才200余名。另一方面,我们提高质量,加入上海市东方医院医联体,与上海交大医学院等机构合作,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全县医疗高级职称人数提高120%,县级医院门诊人次同比提高2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5%以上。

三是优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在“家门口”看病好。全面开展“开门办医、上门送医”活动,每周发布长三角名医专家坐诊信息,实行“患者不动专家动”,让服务“多走心”、群众“少跑路”。组建会转诊服务中心3个,主动开展大病患者回访,引导患者县内就诊,年度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分别减少7%和1%,肿瘤等大病患者自付费用平均降低50%,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对于外请专家坐诊,阜南群众编了一段顺口溜:“上海专家每周见,门诊住院真方便,省时省力更省钱,健康生活比蜜甜。”我们将始终以“民之所盼”作为“行之所向”,努力让“小县城”链接更多“大专家”,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新愿景。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

请问在服务安徽汽车产业发展中采取了哪些关键性创新举措?这些举措是如何助力安徽汽车产业实现降本增效与国际化发展?


355-236安徽新闻联播记者.jpg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提问

杜炫辰:

省港航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产业为导向,通过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优化港航服务供给,成功构建“集装箱+滚装”双通道服务体系,有力支撑全省汽车产业出海。2024年,所属港口通过集装箱+滚装方式发运汽车106.8万辆,同比增长23.8%。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355-236杜炫辰.jpg

安徽港航集团副总经理 杜炫辰

一是成功构建“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网络。集团与上港集团合作,打造“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一核”指芜湖—上海航线,“两翼”指合肥—芜湖、安庆—芜湖航线),重塑全省集装箱水运网络。通过开通合肥至上海直达航线(时效约55小时)、引入上海港“内河集装箱中心”模式,将上海港服务前置至合肥港,为合肥腹地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物流时效大幅提升,单箱运费降低1000元以上。

二是成功构建全省汽车滚装出海通道。针对新能源运输要求高的特点,我们打造芜湖港、合肥港、安庆港专业化滚装码头集群,定制打造内河滚装船队,联合奇瑞、江汽共同组建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公司。前期通过租船开通上海—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单车运输成本降低约28美元/车,截至去年底,已完成省内汽车出口超6.6万辆。我们同步加速自有运力建设,今年1月15日、1月21日,首艘“330车”内河滚装船“航通01号”和首艘“7000车位”远洋滚装运输船“黄鹄号”交付运营,集团服务汽车出口进入自有船运营新阶段,安徽港航迈入大船时代、远洋时代。

三是畅通新能源汽车出口通道。为配合合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所属合肥港与上海港、太仓港实现九类危险品海事监管互认,新三样危险品货物水水中转实现“一单制”“一箱制”,结束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九类危险品货物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至沿海港口再装箱的历史,申报时长缩短2-4天,单个集装箱运费节省20%以上,有效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车出口竞争力。

未来,集团将持续深化沪皖同港化发展,提升港口服务能级,扩大滚装船队规模,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国际航运企业合作,为安徽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港航服务支撑。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图片直播
会场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钟岚
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 李银安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