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1月13日下午,《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在省行政中心举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崔益群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印发实施。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政策的精神,我们今天邀请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先生,来介绍有关情况并回家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出席发布会的是: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先生,二级巡视员崔益群先生。

首先,有请冯厅长作介绍。

冯克金:

各位新闻界朋友:

355-236冯克金.jpg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冯克金

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皖政〔2024〕90号,以下简称《成长计划》)。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成长计划》相关情况。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制造业优质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带动作用大,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中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文件,要求健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一批“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质企业培育工作,通过多年培育,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2.3万家,居全国第8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9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家,居全国第8位;涌现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0家,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沪苏浙等地相比,在优质企业总量、发展质量以及龙头链主企业数量等方面仍有差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学习借鉴了外省有关经验做法,并结合安徽实际,牵头起草了《成长计划》,近日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二、主要内容

《成长计划》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3个部分。

一是总体要求。提出按照企业成长路径,梯度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力争到2027年,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200家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10家左右,形成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体现安徽特色的制造业优质企业方阵。

二是重点任务。提出建立成果供需对接、融资供需对接、产业链协同创新、跨境出海、政企沟通“直通车”五大共性服务机制,差异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专精特新企业壮大、瞪羚和独角兽企业跃升、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领航四大培育工程,明确了17项重点任务。

三是保障措施。包括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同、支持人才引进、统筹要素保障、强化跟踪问效等,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政策特点

此次出台的《成长计划》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全局思维,完善梯度培育体系。聚焦培育发展“4433”万千亿制造业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首次提出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成长路径,梯度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共性问题。针对制造业优质企业在市场开拓、资金支持、技术创新、“走出去”、诉求办理等方面反映的共性需求,首次提出建立五大共性服务机制,集中优质资源支持企业发展。三是坚持精准服务,差异化分类施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高、创新成果多的特点,在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配套能力强等特点,在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支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成长速度快、赛道领域新等特点,在挖掘培育企业、拓展应用场景、强化资本赋能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产业链链主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承担产业链核心技术突破职责使命等特点,在申建重大项目、凝练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实施并购重组等方面给予支持。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加快组织落实《成长计划》,健全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制造业企业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冯厅长的介绍。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日报记者:

针对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提出要建立五大共性服务机制,请问具体是指哪些?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冯克金: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成长计划》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了制造业优质企业等多方意见建议,为更好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提出建立五大共性服务机制。

一是针对企业反映市场开拓难的问题,提出建立成果供需对接服务机制。线上依托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益企服务云”等对接平台,线下探索建立工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展示中心,常态化发布优质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清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供给清单和省级“三首”产品、标志性产品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分行业、分产业、分区域开展“百场万企”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产品、技术服务提供方与应用方对接合作。

二是针对企业反映融资难的问题,提出建立融资供需对接服务机制。深化“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专项行动,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中长期贷款投放。更好发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性投资基金投资和招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优质企业。

三是针对企业反映的共性技术服务需求,提出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机制。组织优质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各地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提供科技成果遴选识别、可行性评估、商业化价值分析以及投产前试验、质量检测等服务。健全省、市、县三级协同服务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序推动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机构全覆盖、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

四是针对企业反映“走出去”的诉求,提出建立跨境出海服务机制。组织优质企业参加“海客圆桌会”、“走进跨国公司总部”、世界制造业大会等专题活动,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建立皖企境外商务服务网络,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国别市场研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服务“皖企出海”。

五是针对企业反映诉求办理难的问题,提出建立政企沟通“直通车”机制。邀请企业代表参与研究制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对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政策,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建立部门协同、省市联动的诉求办理机制,通过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等常态化收集、办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成长计划》中的优质企业成长梯队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围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还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

355-236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jpg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

罗文杉: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高新技术企业是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塔基,2024年,我省共向国家认定办报备高新技术企业8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较2023年净增3500家左右,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约2.3万家。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

355-236罗文杉.jpg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罗文杉

一是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科研计划,引导企业牵头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025年计划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150家左右,建设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原则上新获批的省产业创新平台80%以上由企业牵头组建,省级按照规定统筹给予资金奖补、科研项目等支持。

二是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专项。制定系统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健全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凝练和发布机制,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的技术堵点和卡点,发布《2025制造业“揭榜挂帅”招才引智专项攻关指导目录》,滚动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150项左右,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布局。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未来产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25年计划布局建设3—5个省级未来产业孵化基地,精准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方向的硬科技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技术、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

安徽商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成长计划》首次从省级层面,围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产业链链主企业系统性提出了培育目标和支持举措,下一步,围绕培育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开展哪些具体工作?

355-236安徽商报记者.jpg

安徽商报记者提问

崔益群: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瞪羚、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股新生力量。制造业单项冠军及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引领和带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引擎作用。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采取以下措施支持企业发展。

355-236崔益群.jpg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 崔益群

一是加大培育力度。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部署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围绕“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制造业“4433”万千亿产业,持续开展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研究工作,力争2025年新增瞪羚、独角兽企业200户以上,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

二是支持申建重大项目。支持瞪羚、独角兽企业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企业拓展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新领域建设示范应用项目。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凝练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申报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开展“大兵团”协同攻关。

三是强化资本赋能。发挥省中小企业、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等省级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和国家大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若干政策,分领域、分行业摸排建立潜在并购企业清单、拟引进战略投资企业清单,推动清单内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开展对接,支持链主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规模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生态主导力。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专精特新企业是制造业优质企业中的关键一环,请问,如何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355-236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jpg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提问

罗文杉: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截至目前,我省已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99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家。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谋深谋实改革举措,持续做好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后半篇”文章。

一是坚持把创新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鲜明特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参与补链强链,组织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系列活动,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未来产业创新“揭榜挂帅”等任务中,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倾斜支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上年度研发投入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予以奖补。实施“三新一强”计划,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实施专精特新聚才专项,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进的外国专家予以奖补。

二是坚持打好“贷、投、板”融资组合拳,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做优“贷”,持续优化“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专项行动,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金融赋能,力争2025年新发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不少于1800亿元。抓好“投”,加快推进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募投,开展“皖企投融汇”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市县、进集群”等融资对接活动,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建强“板”,推动省“专精特新”专板扩容提质,充分利用“绿色通道”等三四板制度型对接机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更高层次资本市场。推“上市”,开展“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上市培育活动,动态调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后备库,汇聚各类资源加强上市培育赋能。

三是坚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引导企业梯次推进“单机装备—制造单元—生产线—制造车间—智能工厂”的改造,计划2025年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00个,建设省级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板20个,继续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加强绿色技术应用,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绿色工厂,争创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支持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海关信用培育重点企业名单。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3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再见!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冯克金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罗文杉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