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闻发布会

5月20日上午,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闻发布会举行,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省科技厅副厅长武海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姚凯,省国资委副主任李向阳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wwy.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去年10月以来,我们举办“十大新兴产业”系列新闻发布会,持续介绍全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今天的发布会,向大家通报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武海峰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姚凯先生,省国资委副主任李向阳先生。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宏先生作情况通报。

罗宏:

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

355-236lh.jpg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罗宏

大家上午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省政府负责同志挂帅担任产业推进组组长,省生态环境厅充分发挥产业推进组办公室作用,与各成员单位、各有关市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连创新高,2021、2022年连续突破3000亿元和4000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6121.9亿元、实现两年翻番,其中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产业发展优势持续增强,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一是坚持前瞻谋划,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坚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协同推进,用全产业链的理念谋划产业集群发展布局。我省先后制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编制产业链图谱和“双招双引”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路径、任务和保障举措。制定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突出产业集群和重点园区两大抓手,集中布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去年皖北地区新能源产业落地项目数、投资额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34.4%、28.4%,仅滁州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就超过2000亿元。

二是坚持科技引领,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坚定不移走“科创+产业”的路子,持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平台13家、省级平台364家。健全“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自主创新成果,异质结组件最高功率连续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单结钙钛矿电池稳态效率实现26.1%创世界记录、大气环境超光谱卫星遥感打破国外壁垒、140MPa超高压循环氢疲劳测试系统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举办产学研用对接会,24家企业与科研院所签约,13项科研成果获得推广应用;推动科技场景要素对接,发布首批产业应用场景28个、场景解决方案68个。

三是坚持招大引强,重大项目接续落地。着眼强链补链延链,制定招引目标清单,加强省市专班协同,积极吸引优质项目、高端人才、企业总部在皖布局,2023年落地项目1350个,总投资额1.19万亿元,产业投资规模连续两年位列十大新兴产业之首。一是平台招引。借力商协会、金融机构等资源,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4场“双招双引”推介活动和两届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推动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安徽,成功签约79个项目、总金额1315亿元。二是联合招引。通过省项目招引综合服务平台向市县推送投资意向线索417条,与市县联合招商96次、落地项目近千个。三是境外招引。赴日本、爱尔兰等开展海外招引,签署总投资56亿元的合作协议。

四是坚持产融一体,金融赋能日益增强。坚持深化政银战略合作,与工商银行等9家省级银行建立战略合作,2023年,银行授信7472亿元、同比增长118%;发放贷款1959.7亿元、同比增长68.4%。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举办产业银企对接会,合作银行与285家链上企业成功签约,总金额1450亿元。构建产业基金体系,打造总规模400亿元母子基金矩阵,组建完成120亿元规模的主题母基金,已立项子基金13支,总规模210亿元,储备项目168个、拟投资130.95亿元。

五是坚持顶格服务,保障举措务实有力。强化统筹协调与精细服务,建立重点市包保、重点合作园区“一园一档”、重点企业“一企一档”、重点项目“一项目一推进表”等服务机制,对9个重点市、23家重点合作园区、131家重点培育企业和188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调度,及时向企业推送政府支持政策,更多采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兑现奖补资金。建立健全赋能市县的服务协调机制和企业诉求办理机制,清单闭环解决各地遇到的困难问题,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00余项,做到“市县有求、专班必应”。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着力优化产业生态,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思维谋划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奋力开创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汪晔宇:

谢谢罗厅长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我省将怎样继续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罗宏: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目标,以皖北地区新能源产业振兴为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定位,以兵团式、阵地战模式统筹谋划推动产业发展,引育国内外龙头企业聚集群、提品质、补链条、拓市场,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打好兵团战。以优势企业为作战主力,组织央企、省属企业、知名民企、优质投资机构组成联合舰队,进入产业集群建设的主战场。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坚持创新引领、以强促大,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产业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等载体,优化全省创新资源布局,在技术创新上走在前列,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空间、增动能。以商协会、金融机构为有力支撑,积极发挥商协会作用,搭建对接交流平台,依托商协会和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会和产业联盟,引导合作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主题母基金加快布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着力构建运转高效、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基金丛林。

二是打赢阵地战。明确主阵地,进一步明确产业重点布局的园区,着力培育一批氢能、光伏设备制造、新能源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园区,开展标志性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招引,以市场化方式“一区一策”“一县一策”推动项目和资源集聚,加快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占领制高点,重点围绕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碳中和5大细分产业集群,高起点做好产业链设计,精准完善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在全省和更大范围协同。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破钙钛矿叠层、碲化镉、长时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氢能等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三是打胜招商战。突出绿色招引,以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为抓手,协同开展战略合作、重组整合、重大项目建设等,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链。突出链式招引,引导企业研制“三首”产品,加大关键配套项目招引,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突出基金招引,依托产业母子基金群,搜集投资项目信息,前置参与招引项目挖掘对接,充分发挥资本招商的引导撬动作用。突出平台招引,充分利用珠三角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介会、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皖北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推介会、产业应用场景对接会等平台开展集中招引。突出联合招引。强化省市县协同、全域联动,开展有声势的联合招商活动。

四是打响皖北攻坚战。全面推进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加快落实《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建立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聚焦先进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生物质能、资源循环利用等5大细分产业,精准做好产业链设计,细化产业建设规划,推动皖北各市县、开发区完善具体产业序列清单和发展规划。开展联合招商,加快搭建联合招商和产业对接平台,广泛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资源参与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技术领先、富有活力的产业园区。构建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产业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在皖北耦合汇聚,着力打造“四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中新社记者:

请问我省在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提供了哪些保障措施?

355-236中新社记者.jpg

中新社记者提问

汪振宇: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强要素保障,形成有效投资,加快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355-236wzy.jpg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 汪振宇

一是优化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出台《关于优化用能预算管理精准配置能耗要素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若干措施》,以项目单耗优劣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各市能耗强度控制进展、用能空间使用情况等作为参考因素,对新上项目实施差异化用能管理。对单位产品能耗优于标杆水平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优于全省控制水平的项目,充分保障用能需求。2023年,统筹1129万吨标煤能耗指标保障114个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分别占省级全年批复项目总数、能耗的62%、68%。加大开源节流工作力度,深入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及升级改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风电乡村振兴工程、竞争性配置等多赛道推进集中式风电和光伏项目建设模式,出台进一步推进分布式光伏规范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分布式光伏备案、建设、并网等全过程管理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省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394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36.5%、居长三角首位,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1937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多措并举争取省外来电,积极对接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和电力外送省份,提升吉泉直流输电功率,核准开工陕电入皖工程,进一步提升全省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制定抽水蓄能投资主体竞争性比选办法,指导督促完成休宁里庄、芜湖西形冲、绩溪家朋等项目投资主体比选,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全省重点项目清单加强协调,“十四五”新增并网绩溪、金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新开工桐城、宁国、霍山、石台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抽水蓄能电站装机468万千瓦、居全国第3位。

四是推进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通过风电和光伏发电竞争性配置等方式扩大新型储能电站市场,对标沪苏浙研究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充放电的支持政策,积极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侧拓展新型储能电站应用场景。截至2023年底,全省建成并网新型储能电站装机178万千瓦/298万千瓦时,居国网区域第6位。

下一步,持续实施用能预算管理,统筹能耗指标着力保障高质量项目用能需求,将有限的能耗指标优先配置到低消耗、大产出、可持续的产业和项目中,发挥最大效益。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迭代更新比较快,请问省科技厅如何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武海峰: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通过建平台、抓攻关、强主体、促转化等举措,着力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355-236武海峰.jpg

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 武海峰

一是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在重塑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工作中,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予以倾斜支持,重组“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建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20家,有效集聚了人才、设备等各类产业创新资源。

二是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瞄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需,精准凝练科技攻关指南,2023年,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57个,安排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资金超过1亿元,在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

三是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培育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1145家、高新技术企业1805家、独角兽(潜在)企业3家、上市高企4家、科技领军企业2家。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达标即准”原则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了规模150亿元的天使基金群和风险资金池,开展了安徽“双创汇”“长三角高校院所行”等系列活动,促进技术需求与创新资源对接合作。2023年,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亿元。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协同,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新华社记者:

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推进产业绿色化升级中做了哪些工作?

355-236新华社记者.jpg

新华社记者提问

姚凯: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厅。我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协同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转型。

355-236yk.jpg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姚凯

一是抓绿色新业态培育,提升光储产业能级。组建运行省光储办,制定出台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联合印发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落实“免申即享”项目36个,总资金3248.6万元。组织全省光储产业融企对接会,上线全省光储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助企“牵线搭桥”促发展。2023年,光伏玻璃产量占全国1/2以上、逆变器产量占全国1/3、组件产量占全国1/4左右,全年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2967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

二是抓绿色制造建设,打造产业绿色转型示范。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构建包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0家、绿色园区2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2家,均保持全国前列。评价公布省级绿色工厂505家,征集发布12家能效提升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全省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抓绿色产品供给,推广绿色先进技术产品装备。累计培育国家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企业38家,2023年,列入国家鼓励发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8项,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发布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组织开展“四新”推介会,持续推进节能环保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厅将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绿色制造工程为基础,持续以“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为抓手,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化升级。

新安晚报记者:

请问省属企业在新能源和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355-236新安晚报记者.jpg

新安晚报记者提问

李向阳: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省属企业大力布局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在全省节能降碳工作中走在前、作表率,让绿色成为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355-236lxy.jpg

安徽省国资委副主任 李向阳

一是大力布局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深入实施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行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工程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80个、投资额超过700亿元,加大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碳捕集等领域的投资布局力度。2023年,实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302个、完成投资181亿元,建成涡阳100MW风电项目、安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1500吨/日)等一批绿色低碳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凤阳海螺科技光伏组件产业园项目。2023年,海螺集团、省能源集团、淮河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等省属企业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含建成投产、在建及取得建设规模指标)达到631.1万千瓦,较2022年增加275.4万千瓦。省属企业厂矿光伏发电实现全覆盖。

同时,我们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平台基金作用,2023年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投资额115.6亿元,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新兴产业投资的42.28%。去年9月,组建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服务生态强省建设,在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重大科技攻关。省能源集团牵头组建总规模150亿元的碳中和基金,重点投向绿色能源、绿色环保产业、能源科技与碳科技等领域,集团大型煤电机组大比例掺氨燃烧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掺氢/氨清洁高效燃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海螺集团成功开发建设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开创了世界水泥工业回收利用CO2的先河,对全国乃至全球水泥行业CO2捕集利用技术具有较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贡献力量,获得“中国水泥节能环保突出贡献奖”。

三是在全省节能降碳工作中强化国资担当。指导督促省属企业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研究制定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措施,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与推动企业发展相结合,推动碳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增效。从2020年到2023年,30户省属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强度分别为2.54、2.17、2.05、1.61吨/万元,省属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强度分别为1.42、1.16、1.15、1.07吨标煤/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为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汪晔宇: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5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