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安徽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
新闻发布会

5月30日上午,安徽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省气象局局长胡雯,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蔡正中,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聂中生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wang.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3年前,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3年来,《意见》实施如何,我省气象高质量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进展?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气象局局长胡雯女士,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先生,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蔡正中先生,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聂中生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胡局长作介绍。

胡雯:

各位新闻界朋友:

355-236胡雯.jpg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胡雯

大家好!

2019年12月,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5月27日,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启了新时代我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很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3年多来我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也借此机会,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气象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主要做法

3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徽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省部合作,把牢气象高质量发展“定盘星”。2022年9月,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签署《共同推进安徽气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到2025年“安徽气象现代化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的总体目标和共建任务。

(二)政府高位推动,打好气象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强化要素保障,谋划实施一批关键性工程项目,合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省政府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连续4年出台支持气象基础能力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极端天气应对、加强智慧气象保障安徽乡村振兴等专项政策文件,组织将智慧气象服务乡村振兴申报全国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

(三)部门协作共推,绘就气象高质量发展“同心圆”。相关部门认真履责,做实发展保障。省气象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安徽省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现规划重点项目和省级投资全落实。省委组织部将气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奖补平台。围绕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省减灾救灾委印发《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部门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暂行规定》等3个文件,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气象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广电等部门,在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共享、平台对接、机制共建等方面密切协作,其中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国普办通报表扬。

(四)市县狠抓落实,奏响气象高质量发展“交响乐”。16个地市实现《纲要》政府配套文件、召开会议部署全覆盖,亳州等3个地市成立气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阜阳、六安、安庆、黄山等地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宿州将气象发展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合肥、芜湖等地建成市域精细化天气雷达监测网。马鞍山、滁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相继建成。滁州、淮南市分别出台《滁州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淮南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马鞍山市政府印发气象“十四五”发展规划,合肥、芜湖等市将气象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各地已有9人入选地方人才计划。

二、进展成效

全省上下瞄准服务保障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加快建设适应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2022年分别位列全国第7、第10、第7。

(一)我省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指数位居全国第7

坚持创新引领。建立了“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联合的气象科技发展新模式,省气象局与省科技厅共同实施江淮气象联合基金。省部联合启动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开展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观测试验与研究。气象部门与合肥国家实验室探索量子气象融合应用。2022年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增长1倍以上,安徽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全国第7。气象人才支撑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近三年新增正高级工程师19人,8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十百千”人才计划,气象青年英才数量排名全国第二。

发展精密监测。建成综合立体智能协同的精密气象灾害监测网,新增14部X波段天气雷达,雷达覆盖率位居全国第5,地面站网密度从6.8提升至6.2公里。建成了“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高性能算力提升12倍、省内通信带宽提升5倍。

发展精准预报。建立了零时刻到年际的网格化智能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多要素网格预报产品分辨率达1小时、1公里,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暴雨预警准确率由86%提升至90.5%,强对流预警提前量由38分钟提升至41分钟。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左右。2022年获首届全国智能气候预测技术大赛团体第一。

发展精细服务。发展“网格实况+智能网格预报+隐患点及致灾阈值”风险预警业务,气象、水利部门实现全省雨量站点实时降雨信息共享,与水利、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省广电局合作,实现20万部应急广播播发高级别气象预警信息。研发精细化数字气象服务产品,实现气象服务插件嵌入“皖事通”“游安徽”平台。

(二)我省成功应对2020年全流域洪涝、2021年“烟花”台风、2022年严重干旱等灾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发挥

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履行省防指副总指挥单位、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成功应对2020年全域性大洪水、2021年“烟花”台风、2022年伏秋连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强化流域防汛抗旱气象联防联控机制,相关做法得到中国气象局肯定并全国推广。累计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材料486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7.2万次,覆盖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1.4亿人次。其中,2020年流域精细化气象服务为全省打赢防汛救灾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7个集体、18名个人获省部级表彰。2021年,“烟花”台风服务获全国政务微博快速响应优秀案例。

(三)我省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能力全国领先,“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农业生产全流程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构建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五步工作流程,获评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实施中国气象局保障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试点,面向9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在2022年伏秋连旱应对期间,组织开展超常规立体化抗旱人工增雨作业,作业量历史同期第一,增加降水约14.3亿吨,有力保障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打造“公里级”的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网、站网密度全国最高,开展“分钟级”的能见度预警服务,形成以气象监测预警为先导的恶劣天气交通应急处置闭环,因恶劣天气导致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伤亡数双下降。

气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合肥市成功创建省会城市中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17个县(区)被认定为“中国天然氧吧”,联合省文旅厅认定“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20个。24种安徽特色农产品获评“安徽气候好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徽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安徽气象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省部合作协议、省政府《意见》和《纲要》实施方案的落实落细,加快实施气象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更多的发展实绩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气象力量!

汪晔宇:

谢谢胡局长的介绍。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指出,气象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我们刚才通过介绍了解到近年来气象部门助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积极作为,请问省科技厅是如何支持引导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聂中生:

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既是推进我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又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保障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必要措施。省科技厅积极通过科技规划引领、合作设立基金、科技项目支撑、推动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来支持和引导气象科技创新工作。

355-236聂中生.jpg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 聂中生

一是注重科技规划引领。加强气象领域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在《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将“防灾减灾”列为公共安全重大专项内容,推动“研发灾害性天气低成本普适型能见度观测仪器”,“研制边界层气象遥感智能探测系统”。将“防灾救灾监测预警”列为优先发展主题,重点开展流域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等关键技术研发,研究针对典型气象灾害和恶劣天气的精细化探测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开展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提升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设立气象联合基金。省科技厅与安徽省气象局签署协议,共同提供经费设立江淮气象联合基金。该基金项目是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部分,面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支持。2022年始每两年一次、总计三次。首次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气象局等单位开展“淮河流域水循环协同观测技术研究”、“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与陆面过程及人为源气溶胶的相互作用研究”、“皖北诱发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强对流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研究”等项目研究。

三是强化科技项目支撑。坚持把科技项目作为加强气象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抓手,支持省内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先后支持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基于多源卫星和地基雷达的江淮地区云宏微观参数解析和应用推广”“路面气象要素遥感监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安徽省雨雪冰冻监测预警预报及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研究”等气象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积极争取“雷暴云起放电过程的立体协同精细化观测”、“对流云不同生命期中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及反馈研究”2个“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国家重点专项项目。

四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组建气象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更好地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先后认定了“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飞机雷电防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象探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相关领域创新平台,支持开展天气气候预测及气象灾害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灾害环境下新型个体防护技术及装备研发等。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携手气象部门,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流域科学试验、量子科学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力争产出一批重大气象科技成果。

中安在线记者: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其中8项是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请问省应急管理厅近年来在我省重大灾害性天气应对的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355-236中安在线记者.jpg

中安在线记者提问

蔡正中:

省应急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高度重视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持续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重大气象灾害应对能力。

355-236蔡正中.jpg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 蔡正中

2021年,省应急厅、气象局联合编制《安徽省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并报请省政府印发。2022年,为进一步落实强对流天气防御体系建设方案,两部门联合制定《安徽省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部门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暂行规定》《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办法》《安徽省应对极端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等3个文件,并以省减灾委名义印发。不断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建设。今年还将共同制定《安徽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我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下一步,省应急厅将会同省气象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应对措施,督促各项机制落实落地,发挥实效。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围绕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请介绍下近年来气象为地方现代农业、交通安全、全域旅游、能源保供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胡雯:

全省气象部门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全力做好作物种管收全过程的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影响预报及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等,为各级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调度、农事管理提供支撑,有力保障安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打造“贴身式”气象服务。基于精细化网格实况、智能预报数据设计数字化服务产品,实现气象服务插件嵌入安徽政务服务网的移动端“皖事通”平台,为公众提供基于位置、场景的实况、预报、预警等天气查询服务。针对能源保供需求,将气象信息融入“安徽电网全时空数字调度平台”“电力负荷预测系统”,滚动提供20天逐时气温预报产品,为极端高温下电力能源的生产调配、电力负荷预测提供有力支撑。服务交通安全,气象、公安、交通部门联合开展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实现1300个气象监测站、3000路交通视频监控及道路通行状况数据的实时共享。“公里级”恶劣天气能见度短临预警服务产品实时推送至公安交警管控系统,与情报板、限速提示板和导航联动发布,实现预警、发布、处置、反馈全业务流程闭环运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国家气候品牌落户安徽。气象、文旅联合打造“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品牌,助力打造生态旅游新场景新业态。

新华社记者:

请问今年夏季(6—8月)我省气候预测情况如何?气象部门就做好今年的汛期气象服务做了哪些工作?

355-236新华社记者.jpg

新华社记者提问

汪克付:

预计我省2023年夏季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24.8~27.8℃)偏高1~1.5℃,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11~31天)偏多6~10天,高温热浪和气象干旱较为明显,但比2022年偏轻。在降水方面,淮河以北和沿淮东部降水量较常年(440~540毫米)偏多,沿淮西部和淮河以南较常年(480~790毫米)偏少,其中沿江江南西部偏少2成以上。淮河以南6月中旬中期入梅,接近常年(6月15日);7月上旬前期出梅,较常年(7月12日)偏早;梅雨期偏短(常年27天)。梅雨量偏少(常年江淮之间257毫米,沿江江南363毫米),梅雨强度偏弱。影响安徽的台风1~2个,接近常年(1.9个),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至9月。

355-236汪克付.jpg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 汪克付

省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韩俊的批示和省长王清宪在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以及2023年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议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一是召开全省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4月1日开始全省提前进入汛期气象服务状态。二是组织各市县气象局及直属业务单位开展汛前准备工作自查,并在自查基础上,由局领导带队4个检查组,对防汛重点市县开展了现场检查。三是进一步规范预警发布与临灾“叫应”机制。健全暴雨、强对流天气递进式预警服务模式,修订完善省市县三级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制度及叫应标准,规范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临灾叫应工作。同时4月底前完成了全省14.7万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的信息更新,确保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及时高效发布。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再见!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胡雯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 汪克付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