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周年
新闻发布会

9月27日(周二)下午3:00,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周年新闻发布会在省行政中心1号楼西127新闻发布厅举行,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合肥市副市长朱胜利,芜湖市副市长蔡毅,蚌埠市副市长吴永彬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两年前,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安徽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两年来,安徽自贸区建设扎实推进,取得积极进展。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既是安徽自贸区两月一次的例行发布,也是安徽自贸区建设两周年的专场发布。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先生,前来介绍安徽自贸区建设的进展成效。同时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合肥市副市长朱胜利先生,芜湖市副市长蔡毅先生,蚌埠市副市长吴永彬先生,他们将一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有请方厅长作介绍。

方旭:

各位媒体朋友们:

355-236方旭.jpg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方旭

大家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建设两年来,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新闻媒体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省自贸办、省商务厅,对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自贸试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全面完成两周年目标任务,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加快彰显。目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3年112项试点任务已经完成了91%;探索形成100多项创新案例,其中17项是全国首创;累计入驻企业2.5万家、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2993亿元、税收收入579亿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6%的进出口额、10%的实际利用外资、4%的新设企业、7%的税收收入;区内实有“四上企业”1742家、两年增加527家;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14家、两年增加6家;高新技术企业1918家,占全省总量的16.9%,两年增加456家。主要工作和成效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突出“贸易+投资”,开放高地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以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为重点,探索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体系,压力测试成果不断涌现,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一是跨境贸易便捷高效。通关新模式提效惠企,创新开展综合保税区“无感通关”“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试点,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建成运行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全面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提交、一键办结”,主要功能覆盖率100%。外贸新业态赋能兴企,实施“跨境电商+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试点,易货贸易首单在合肥、芜湖两个片区成功完成试点,合肥片区、芜湖片区跨境电商规模分别增长6倍、2.2倍,蚌埠片区市场采购贸易额累计达4.6亿美元。出口新通道畅通便企,中欧班列已开通105条国际线路,覆盖了18个国家、83个站点,今年前8个月累计开行556列;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快建设,新增(较设立时)合肥至伦敦、洛杉矶、大阪、仁川4条国际货运航线;芜湖港打造智慧港口、建成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今年1-8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1228.2亿元,同比增长34.1%,高于全省18.9个百分点,跻身全国自贸试验区前10;诞生了联宝电子1家进出口超100亿美元外贸企业,引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光伏三大百亿级出口产业集群。

二是双向投资提质增效。外资“引进来”保障更加有力,探索更加开放透明的外资全流程服务机制,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实现清零;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服务,国际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水平持续提升;蔚来总部、大众研发中心以及数字化销售中心等一批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大陆马牌等重点企业相继增资扩股,带动全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今年1-8月,全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7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增幅高于全国111.9个百分点,全省制造业占外资比重高于全国30.5个百分点。皖企“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境外投资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两国双园”建设,海螺水泥在“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设立了41个项目、11个实体工厂,中铁四局参与承建的雅万高铁、阳光电源海外新能源电站、江汽集团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今年1-8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对外协议投资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4.7倍。

三是金融开放稳步推进。金融模式创新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率先落户芜湖片区,总规模4亿元人民币;“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ABS)项目”全省首单发行,融资超亿元;用好国家外汇便利化6项试点,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466笔、涉及金额6亿美元。金融服务高效精准,实施“信用报告”代替“合规证明”的企业上市服务新模式,设立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模式,试点银行授信额2.7亿元。金融产品扩面提质,创新推出“自贸贷”“科创贷”等金融产品,“双保贷”有效降低中小微外向型企业融资成本。

二、突出“科创+人才”,产业高地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立足安徽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集聚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

一是主导产业制度创新结硕果。印发实施首批4个主导产业创新举措,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推动落户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安徽中心,优化进口重点商品检验监管,区内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大众、蔚来、奇瑞为龙头,上下游企业约200家的产业集群。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两年来,累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60个、协议引资额4606亿元。

二是科创策源制度成果新突破。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全国率先创新利用产业化经费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率先探索推进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率先打造技术应用场景对接发布机制,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助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

三是人才招引制度集成见成效。构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等60余项业务,服务外籍专家9000余人。建成全国首个面向留学人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入驻留学人员项目42个。开展“项目聘用制”试点,促进科研人员自由流动。

三、突出“法治+赋权”,营商高地的集聚力进一步彰显。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企,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一是赋权片区应赋尽赋。坚持“赋权、优服、提效”一体化推进,制订实施了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向片区下放25个部门的212项管理权限。合肥片区下放权限惠及3000余家企业;芜湖片区开展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权改革;蚌埠片区企业注册时间压缩80%。目前,正在推进特别清单调整工作,将进一步新增片区需求较强、含金量高的赋权事项。

二是一站服务惠企利企。探索试点并大力推广市场主体确认制改革。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全域处置模式、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综合监管分类执法、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等改革。据第三方组织的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市场主体对自贸试验区办理建筑施工许可、政府采购、政务服务等持有较高满意度。

三是法治护航亲商安商。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更强的法治保障。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成功签约落地,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服务。在片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庭,打造营商环境监督“绿色通道”,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四、突出“复制+联动”,创新高地的辐射力进一步彰显。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复制推广制度经验,探索省内省外在产业、科技、通关等领域协同发展新举措,着力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是全域复制推广取得新成效。国家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应复制尽复制,已经落地实施258项,复制率达到92.8%。对标学习先发自贸试验区经验做法,借鉴推广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改革。积极开展省级复制推广工作,首批新成果复制落地率超过60%。

二是区域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会同沪苏浙共同组建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5项案例入选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芜湖港与洋山港“联动接卸,视同一港”监管模式已推广至全省各港口。创新片区产业合作机制,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政策标准共制、创新资源共享;创新跨地区政策通用互认,深化“双创券”通用通兑试点。三个自贸片区与沪苏浙、中部地区自贸片区积极开展全方位合作。

三是省域联动发展形成新格局。在3个自贸片区以外的13个省辖市设立联动创新区,实施支持联动创新区建设十项举措,形成全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新局面。联动创新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形成了“区域评估”机制、“数字治超”模式、“税信通”联合激励模式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

下一步,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持续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深化首创性、集成性、差别化改革,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更好服务发展大局、助力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方厅长的介绍。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近期,省自贸办组织开展了安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企业反响很强烈,投票评选十分踊跃,能否请方厅长介绍下这项活动的情况?

355-236中新社记者.jpg

中新社记者提问

方旭:

感谢你的提问。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年来,在贸易投资、科创产业、金融开放、营商环境等领域形成了超过百项的成果案例。近期,我们开展了制度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从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风险可控性等维度,经过线上展示、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遴选出具有安徽特色、市场获得感强、示范效应显著的十项制度创新案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创新的首创性。在首批评选出的“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中,国内首创有6项,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特色非常鲜明。比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实行试点企业货物清单管理,有效促进通关降本增效。创新了“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新模式”,获得了海关总署备案,实现即报即检,帮助企业大幅降本增效。

二是体现了创新的特色性。围绕安徽自贸试验区“科创+产业”定位,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比如,探索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改革,创新成立科技成果赋权承接基金,推动实现科技成果批量转化。

三是体现了创新的实效性。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创新了“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吸引一批战新产业高层次人才落户,被选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案例。创新了跨部门风险排查“一支队伍”全覆盖监管机制,建立以基层市场监管所为主体的综合监管队伍,处置率达到了98%。近期,省自贸办还将开展制度创新案例专题宣讲活动,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心关注。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记者:

刚刚方厅长提到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请问在促进地方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政策举措?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记者提问

方旭:

谢谢你的提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两年来,省自贸办会同成员单位,聚焦片区主导产业,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政策赋权、创新赋能,建立健全“1+1+N”的政策支撑体系,赋予片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引领高质量开放发展。

一是出台了一个条例,今年5月1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九章、共65条,明确鼓励开展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规定了“三个优先”,就是优先试点重大改革举措、优先适用开放发展政策、优先布局重大项目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两个适用”,就是省、片区所在市对同类事项的支持政策,力度优于自贸试验区的,普遍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对特定区域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自贸试验区发展的,自贸试验区可以直接适用,确保改革创新于法有据。

二是实施了一个清单。在同批次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建立了特别清单,将片区需要、企业需要的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到三个片区,赋权数量、质量都得到了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

三是制订了系列政策。省自贸办牵头制订了《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工作举措》,从提升贸易、投资、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等4个方面制定了34条支持举措。省商务厅会同合肥海关等8部门出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提出15条支持举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先后出台了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文件近30项,如法治服务保障若干措施、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等。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为片区大胆试、大胆闯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紧扣优势主导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会同成员单位指导自贸片区加快形成制度创新成果,编制解读创新政策案例,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国际商报记者: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合肥片区的独特优势。请问合肥立足科创自贸这个品牌,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有哪些实践探索,下一步有何创新措施?

355-236国际商报记者.jpg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朱胜利:

谢谢您的提问。自揭牌以来,合肥片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跃强劲优势,以制度创新助力推动科技交流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

355-236朱胜利.jpg

合肥市副市长 朱胜利

一是跑出“加速度”,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支持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探索,围绕成果转化、企业成长、上市融资等不同阶段,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如,探索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改革,建立“市场转让为主、评估定价为辅”的科技成果转让机制,科技成果投资决策时间由6个月缩短至1个月左右。深化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变“政策补贴”为“股权投资”,对85家科创企业投入6500万元产业化经费,撬动2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科创发展。

二是打造“助推器”,加强科技金融深度对接。我们积极推动金融支持科创发展,探索为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探索设立科创企业信用贷款,通过多维度对科创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为科创企业提供无需抵押和担保贷款,支持科创企业30多家,贷款近7000万元。创新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与试点银行进行合作,以政府批量推送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为基础,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已为135家科创企业批量提供3.69亿元授信支持。

三是按下“快进键”,加速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我们畅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推动科创人才自由流动、高效集聚和合理配置。如,依托合肥国际人才城,持续拓展“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功能,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余项业务,服务外籍专家9000余人,为国际人才来肥工作提供便利服务。建设中德合作创新园和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入驻40余个海外留学人员科创项目。打造国际化社区示范点,建设海外人员服务站,提升国际人才流动便利化水平。

下一步,合肥片区将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支持原始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等制度,推动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机制。一是着力推进片区现有协同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的成果转化体系。二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针对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上市慢等问题,开发更多贴合科创企业需求的金融信贷产品。三是丰富完善合肥国际人才城等平台服务功能和应用场景,加大中德合作创新园培育力度,提升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作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安徽日报记者:

刚刚在通报提到,合肥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请问朱市长,下一步合肥如何用好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世界产业集群呢?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朱胜利:

谢谢您的提问。近期,省自贸办已印发《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若干举措》,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的实践路径,用制度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在贸易便利化、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增强财税支持、完善人才引培等方面试点突破,推动举措加快落地,通过高水平制度创新助力构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一是“通关+通道”保障集成电路产业成长扩量。围绕重点企业原材料进口需求,强化口岸协作、监管协同,持续深化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试点,优化进口光刻胶取样送检模式,探索异地入关、本地检测,加快建设电子化学品检测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全要素服务。增强国际物流运力保障,高效整合航空货运优质资源,加大国际定期货运航线开通力度,保障重点企业原材料供应链稳定。争取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行“人才绿卡”,进一步开放集成电路外籍人才引进使用领域和激励措施。

二是“便利+开放”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速增效。围绕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需求,深化高等教育双元制改革,引入德国职业技术等级认证,探索“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机制,为大众安徽等外资项目精准定制输送人才。深化“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监管模式,对于需要快速通关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精准衔接申报查验、车船运输、港口作业等环节,优化作业流程,提高通关便利度。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示范运营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路权开放,支持企业开展专项测试。

三是“科创+要素”助力量子信息产业赋能升级。深化“运用市场逻辑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模式”,构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转化平台改革,持续提升量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科创企业“全方位、立体式”上市培育机制,实施后备企业梯队培育,加快推动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上市进程。深化一站式金融智慧服务模式,打通量子信息企业、政府、担保公司等数据资源,开展企业融资自选服务模式、大数据服务监管模式等创新试点。

央广网记者:

芜湖提出打造高水平的内陆港口型自贸试验区,请问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政策举措?

355-236央广网记者.jpg

央广网记者提问

蔡毅:

芜湖片区围绕打造“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这一战略定位,抢抓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战略机遇,通过制度创新推进贸易便利化,目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省内第一,占全省60%以上的份额。

355-236蔡毅.jpg

芜湖市副市长 蔡毅

一是探索实施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芜湖片区试点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共舱管理、空箱前置等模式,均已入选全省制度创新案例。省内首创将内河港作为上海洋山港的货物接卸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约2000元,运输成本降低近一半。开启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模式,进口货物从船舶直接吊装至外拖集卡车出闸运离码头,最快仅用时8分钟,真正实现从船舶抵港到卸船装车再到货物提离的“零等待”。

二是开通一批内外贸直达航线。相继开通芜湖至上海洋山联盟航线、至上海宜东内贸直达航线、至上海外高桥“点到点”外贸直达航线,实现直达航线在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全覆盖。开通芜湖-日本快运航线,覆盖日本各基本港。目前朱家桥码头集装箱班轮每月达250艘次,50余家国际知名船公司在芜湖港均有集装箱进出口业务,集装箱班轮经中转可到达世界各地。

三是建设一批信息化智能化项目。朱家桥港区集装建成长江首座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综合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设备智能远程控制、智能无人闸口等智慧服务功能,远程控制场桥单机作业效率整体提升50%,实现港区“物流自动化、服务便捷化、管理高效化”。

下一步,芜湖片区将加快打造水铁公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入推进区域港航协同发展,扩大枢纽辐射带动范围;发挥“双智”试点功能,推广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建设智慧数码港;加快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加注)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港口承载力,努力将芜湖片区打造成为枢纽地位最突出、联运模式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片区之一。

市场星报记者:

自贸试验区建设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请问芜湖片区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举措,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

355-236市场星报记者.jpg

市场星报记者提问

蔡毅:

2021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芜湖片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案,芜湖片区把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探索政务服务创新路径,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办事创业营商环境。

一是创新为企服务模式。芜湖片区创新“标准化+非标准化”服务模式,将“标准化”政务服务和“非标准化”企业服务联动融合,建立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一批十大标志性建设成果。建成运行全省自贸片区首个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高水平“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场景,成为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平台。持续推进“1%工作法”,发挥拓展为企服务平台功能,从助企纾困、政策兑现、金融、人才等方面着手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获得感。

二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打破部门壁垒,审批提速提效。截至8月底,片区实有法人企业4956户,注册资本总计629.7亿元。对标上海设立省内首个“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集约整合政务大厅办事窗口,将传统的“多窗受理”变为“一窗受理”,截至目前,累计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7431件,帮办代办窗口累计提供服务3038件。将省、市、区级赋权事项融合为“一套清单”,清单内382项事项集中到行政审批局“一站式”办理,将更高层级权限、更快审批速度、更优服务水平的效能辐射到片区全域。

三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芜湖片区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码”等改革,创新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后,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至0.5个工作日,最快仅需10分钟,企业登记由行政许可变为行政确认,不再需要登记机关进行许可,最大程度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体现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芜湖片区已通过“确认制”方式颁发营业执照146张。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芜湖片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工作要求,对标沪苏浙先进经验,持续推进“1%工作法”,清单化、闭环式抓营商环境;发挥和拓展为企服务平台功能,着眼于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获得感,努力将芜湖片区打造成“双招双引”、创新创造的示范引领。

新安晚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蚌埠的市场采购贸易取得了高速增长,请问蚌埠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举措,下一步在打造对外贸易通道链接,提升开放经济水平方面还有什么举措?

355-236新安晚报记者.jpg

新安晚报记者提问

吴永彬:

感谢您的提问。蚌埠是我省首个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开放平台叠加优势,不断提升全市经济外向型水平。

355-236吴永彬.jpg

蚌埠市副市长 吴永彬

一是创新“省内组货+全国通关”市场采购贸易模式。依托中恒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创新“省内组货+全国通关”模式,市场采购贸易经营者在省内其他地方完成组货并在蚌埠海关申报后,可以在商品实际离境地的海关办理查验、放行等手续,减少转关手续,提升商品出口的便利化。今年1-8月,蚌埠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交易额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80亿元,同比增长163.62%,超去年全年交易额。二是推进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创新开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业务模式,助推市场采购模式从线下向线上迈进,吸引更多商户采用跨境电商实现出口业务。今年1-8月,市场采购叠加跨境电商报关单申报693票,货值3.98亿人民币。三是探索“跨境市场采购贸易”线上全流程自助入账收汇模式。通过探索“跨境市场采购贸易”线上全流程自助入账收汇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线上自动入账、自动申报、查询汇率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市场采购“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截至目前,辖内商业银行已为市场采购企业累计办理600万美元线上自助收结汇业务。

下一步,蚌埠将推进片区对外开放通道链接构建,将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服务皖北及淮河流域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一是拓宽链接通道。强化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国际物流大通道作用,全方位、多路线为进出口企业服务。深入推动甬蚌合作,充分发挥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作用。提升蚌埠港国际货运能力。保障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推进水运口岸监管场所改扩建,提升蚌埠港要素集聚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夯实链接节点。全力推进蚌埠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建设、分批验收”思路,谋划建设标准化厂房、保税仓库以及海关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卡口、围网等基础和监管设施。充分发挥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分销中心”的作用,优化产业链间的深加工结转,为企业提供辐射国内外的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三是激发链接活力。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以改革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继续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和跨境电商深入融合。微观层面让市场主体收益、中观层面围绕主导产业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宏观层面形成带动沿淮、辐射皖北格局,为蚌埠打造内陆城市多元化对外贸易通道增添活力。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

蚌埠具有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获批两年来,蚌埠片区如何围绕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355-236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jpg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提问

吴永彬:

感谢您的提问。蚌埠市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蚌埠站是京沪铁路一等客站,京沪高铁蚌埠南站是京沪线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蚌埠港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已整体划入蚌埠片区。蚌埠产业基础扎实,已形成涵盖35个行业大类的工业体系,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获批两年来,蚌埠片区着眼带动沿淮、辐射皖北,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是构建“双基”特色产业体系。按照纵向延伸产业价值链,横向集聚产业群两条路径,畅通“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大力推进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蚌埠片区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7家(硅基新材料11家,生物基新材料6家)。片区硅基“三链一群”(新型显示产业链、先进光伏玻璃产业链、特种玻璃产业链和泛石英材料产品群)和生物基“四聚一素”(聚乳酸产业链、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产业链、呋喃聚酯产业链、聚氨基甲酸酯产业链和纳米纤维素产业链)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充分发挥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平台带动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抗熔滴聚乳酸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一批高水平联合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聚乳酸热变形温度和聚乳酸织物熨烫耐受温度改进研究”获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行业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和玻璃新材料高科技中央应用研究院今年2月揭牌成立;中粮科技、丰原集团今年7月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三是激发制度创新内生动力。在微观围绕企业诉求、中观紧扣蚌埠发展、宏观围绕特色定位,以市场主体诉求为内生动力推进制度创新工作。现已形成14个制度创新事项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硅基生物基企业认证“绿色通道”制度等2个创新事项列入中国自贸试验区2021年发展报告。特别是一批金融创新政策在全省率先落地见效,实现了五个全省第一:一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内首笔经常项下优化单证审核跨境结算落地。二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内首笔错币种提款落地。三是丰原集团成为安徽省首家部署CIPS标准收发器的实体经济企业。四是安徽省首笔弱流通性货币跨境结算业务落地。五是安徽省首笔第三方担保方式办理的套期保值业务落地。

四是推进“一核多点”皖北联动创新布局。围绕打造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的战略定位,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集中叠加联动发展优势,全力支持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先后接待阜阳、淮北、宿州等地市代表团考察调研,接收亳州联动创新区人员跟班学习,通过强化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先行先试自贸试验区改革措施,促进区域联动创新开放,推动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创新布局。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图片直播
会场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方旭
合肥市副市长 朱胜利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