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
新闻发布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

8月17日(周三)上午9:3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请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柯文斌,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国阳,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耿晓原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举行“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我们邀请到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先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和成效,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柯文斌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国阳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耿晓原先生。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现在,我们先请牛弩韬书记介绍情况。

牛弩韬: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十年来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jpg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牛弩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迎来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再到“加快打造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3、中部第1、长三角第1位;全部工业、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先后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总量和质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一、坚持“龙头+配套”,优势产业能级跃升。产业兴则经济兴,区域竞争的关键是产业和产业链的竞争。十年来,我省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培育千亿产业1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5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提高到9%,成为全省工业第二大行业、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平板显示产业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6.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2.8亿元,增长32倍。已集聚隆基、通威、信义光伏、阳光电源等上下游企业150余家,构建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阳光电源逆变器出货量达47GW、位居全球第一。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5、中部第1位。家电产业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形成“10+1000”的产业格局,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产量稳居全国第2。

二、坚持“培育+引进”,优质企业雁阵前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十年来,我省强化梯次培育,构建优质企业新生态。一是铺天盖地有数量,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三次“民营经济”大会,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民营企业数量从30.4万户提升至188.4万户、增长5.2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提高至60.8%。二是“专精特新”提质量,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政策,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户,以占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80户、居全国第6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8次专刊总结推广安徽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三是顶天立地强脊梁,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5户、百亿企业50户;中国500强企业8家;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三年入围“世界500强”。

三、坚持“科创+产业”,协同创新系统推进。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十年来,我们发挥企业家主帅、企业主体、政府主责作用,坚持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一是“产学研用”重协同,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占全国1/10、居全国第3,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8家,上线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科创板块”,入驻服务商2.7万余家,服务企业5.8万余家,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2万余条。2022年共有12项“安徽精品”参与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二是“揭榜挂帅”补短板,开展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首批76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已完成近1/3、其中8项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三首一保”促落地,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802个,整合“三首一保”政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一批“三首”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四、坚持“数字+制造”,智改数转加快布局。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十年来,我省聚焦“工业互联、智改数转”,持续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设立10亿元资金、200亿元基金,省内重点培育平台130家,其中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位居全国前列。科大讯飞“图聆”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5,探索形成“三链”融合、工业“拼多多”、数据库联动等十多种路径。累计建设5G基站7万余个,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工信部对我省创新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大力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2%。扎实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近3.8万台,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75个、数字化车间869个,减人、节能、降本、增效十分显著。

五、坚持“品质+品牌”,供给质量加速提升。企业竞争,根在质量,重在标准,赢在品牌。十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共认定省级新产品3591个、“安徽工业精品”838个,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从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开播以来,共有193家企业参与宣传,触达用户476.5亿人次,占电视收看总人口的80%。实现了宣传“安徽制造”、唱响“安徽品牌”、提升“安徽形象”三者有机统一。连续八年举办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居全国第6位。

六、坚持“集约+循环”,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制造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十年来,我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一是大力推动节能增效。在全国率先实现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任务。引导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动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含淘汰)110台,减少原煤使用量43万吨,有力促进了污染源头减量。二是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1.3%,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2%,实现能耗降下来,产业抓起来。三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29家、居全国第6,绿色设计产品410种、居全国第2,绿色园区14个、居全国第2。

千帆过尽皆成序,乘风破浪再奋楫。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牛弩韬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

牛厅长您好,“专精特新”企业是安徽制造的重要支撑,请介绍一下安徽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提问.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提问

牛弩韬: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做法,可以简要概括为“八个赋能”:

一、政策赋能。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政策。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8次专刊总结推广安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典型经验做法。

二、创新赋能。发布“揭榜挂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277项,8项技术创新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开展“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示范,发布“三首”产品需求清单和推广应用目录,加大政府首采首购首用力度,推动产品入驻省政府采购网“三首产品馆”。

三、数字赋能。夯实网络基础,年均新建5G基站2万座以上,实现5G网络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覆盖。搭建“羚羊”“图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难题与技术攻关“点对点”精准对接。推广场景应用,每年发布5G和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应用100个以上,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

四、增效赋能。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2019年以来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能源利用率提升18%左右。发挥“亩均论英雄”牵引作用,2021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亩均税收19万元、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土地15.35万亩。

五、金融赋能。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创新“专精特新贷”“技术改造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上半年推动合作银行发放专项贷款1.17万笔,平均利率3.81%。设立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截至6月底累计募资127.2亿元,完成投资86.2亿元,投资项目246个。

六、品牌赋能。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共认定省级新产品3591个、“安徽工业精品”838个。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累计有190多家企业登上央视舞台,触达用户突破476亿人次。

七、管理赋能。每年培训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4000名、服务专员500名,完成1000家以上企业诊断评估,省市县联动开展万人工业互联网培训。优选“双一流”高校,持续实施新徽商培训工程。

八、服务赋能。建立省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皖企服务云APP,征集12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包。搭建大中小企业对接合作平台,2022年计划举办百场产业配套供需对接会,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

人民网记者:

柯厅长您好,工业互联网是安徽制造业发展的热门词条,请问有哪些亮点呢?

355-236人民网记者提问.jpg

人民网记者提问

柯文斌:

近些年来,我省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强势起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开展了一系列力度大、程度深、范围广的赋能举措,并取得实质性成效。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柯文斌.jpg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柯文斌

一是顶格推进重部署。我省成立以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工作组,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场景应用、人才培训、咨询诊断等项目,多项政策措施开创全国首例。

二是强化支撑促建设。全省已建成5G基站7万个,数量跃居全国中上水平,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县城乡镇重点覆盖。征集全省5G场景应用540个,其中已建成236个,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20多个行业门类。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30个,其中进入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科大讯飞TuringPlat图聆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双跨”平台。中国工联院安徽分院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正式落地合肥,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聚集和赋能成效有望取得新突破。长江工业大数据、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2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速应用推广,晋煤中能等9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速建成。

三是模式创新见成效。推动羚羊平台资源要素聚集,督促羚羊平台打通各方资源,形成服务平台群落生态,目前已汇聚企业5万余家,“羚羊科创板块”打破科研成果转化融合壁垒,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超5万个。在全省实施工业互联网“万人培训,千企诊断”专项行动,开展工业互联网巡回大讲堂暨场景赋能对接会,组建1000名以上的服务专员,推动1000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诊断,培育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皖企登云”行动有力有效。省内1.8万余户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187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居全国第4位。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柯厅长您好,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拉动安徽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请问秘诀是什么?

355-236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提问.jpg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提问

柯文斌:

正如您说,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高于全省工业14.7百分点。回顾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之路,我们感觉领导重视是前提,抢抓机遇是关键,招大引强是支撑。

一是领导重视,构建了完整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将其置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连续实施了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技工大省等一系列指向准、力度大综合性政策措施,还专门出台了“数字经济”“集成电路”“5G与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等专项政策,覆盖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企业技术创新到产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速、总量分别跃居各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成为牵引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方向明确,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十年来,安徽梯次布局和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产业,抓住了这些产业发展的最佳窗口,赶上这些产业爆炸式增长的最好时期。2009年,安徽启动建设中国大陆首条第6代TFT-LCD生产线,彻底扭转“中国液晶电视屏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全球液晶显示开始进入“中国时代”;2011年,联想集团建设PC生产合肥基地,仅用10年时间,安徽PC年产量由不足10万台增长到如今的3700多万台,全球每卖出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2017年,合肥长鑫、晶合集成相继破土动工,8Gb DDR4内存的批量上市打破了海外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018年,隆基乐叶安徽基地开工建设,晶科能源、东方日升、天合光能、协鑫集成等国内光伏龙头也纷至沓来,让安徽短短几年快速成长为国内最重要的光伏基地之一。

三是双招双引,培育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十年来,我们按照“瞄准大产业、依托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实现大发展”的思路,与各领域龙头企业一起谋划并持续推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价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集群建设、生态体系打造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发展。新型显示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建成了5条高世代新型显示生产线,集聚产业链企业200多家,成为国内新型显示产能最大、产业链最长、技术水平一流的聚集发展区。集成电路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企业由最初的1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400多家,基本形成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于一体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国家“十四五”集成电路重点发展的省市之一。太阳能光伏领域,行业营收由2012年的20多亿元,增长到今天的近千亿元,总量增长超过30倍;阳光电源、通威、晶科、晶澳、隆基乐叶、东方日升、协鑫集成、天合光能、信义光伏、福莱特等国内排名居前的行业龙头几乎全部在安徽建有生产基地,全省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50余家,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华网记者:

李厅长您好,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实施了哪些重大专项,成效如何?

355-236新华网记者提问.jpg

新华网记者提问

李国阳:

近年来,为推动我省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省科技厅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为导向,在制造业领域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60项,省财政拨款2.52亿元,带动市县配套1.93亿元、企业投入19.15亿元。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国阳.jpg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国阳

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实现专利申请1424项、专利授权777项,制定各类标准221项,新增销售收入78.9亿元、新增利税16.9亿元,涌现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比如:组织研发的轻量化构件智能液压成形工艺与装备,实现了汽车和航空航天用异形轻体构件高性能、高效低耗成形制造的国产替代。组织开发的面向高功率密度扁铜线电机制造核心装备,大幅降低扁铜线电机的制造成本,打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专用高端设备的进口垄断。组织研制的AG600飞机氧气系统,打破民机氧气系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后续ARJ21、MA700、C919和CR929等国产大型民用飞机氧气系统国产化配套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研发的制冷设备压缩机—管路系统动力学性能综合测评评价系统,定位于有效解决制冷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助力自主品牌制冷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安徽日报记者:

李厅长您好,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厅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提问.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李国阳:

十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科技型企业培育,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扩量提质增效,有效推动全省制造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总数达到11368家,是2012年1742家的6.5倍,总数位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主要举措有:

一是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储备一批、入库一批、认定一批。今年以来,我省已分5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635家,同比增长44.25%。

二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企业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比例不低于70%的原则,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2022年实施的131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中,由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实施74项,占比64.1%。全省32家省实验室和企业创新中心,有16家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组建;132家省新型研发机构有8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成立,占比56.5%。

三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上市。按照初创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定期梳理上市后备高新技术企业清单,强化拟上市企业辅导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截至7月底,全省上市的153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06家,占比69.3%,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中上市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四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设立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科技融资担保基金,强化金融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据统计,今年截至8月10日,风险补偿资金池入库企业总数20137家,累计向企业发放贷款5711笔共156.8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有3255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商业银行科技创新再贷款468亿元,无论是获贷款户数,还是贷款金额均占全省企业的95%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谋划实施“高精尖特”培育工程,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遴选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作为培育对象,通过项目带动、人才支撑、平台创建等各项措施,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万家。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

耿巡您好,近年来,安徽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主要做法是什么?

355-236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提问.jpg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提问

耿晓原: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202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同比增长28.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较十年前提高22.9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1.2%和3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8%。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6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也是我省唯一一个连续6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事项。主要开展了5个方面工作。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耿晓原.jpg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耿晓原

一是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立法。2017年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作出了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规定,也是全国省级人大层面率先开展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立法。《条例》出台,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发展氛围,特别是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作中因先行先试,或者为推动发展而出现过失等未达到预期效果,可以给予容错,从法律层面激发了各级相关部门和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是强化战略顶层设计。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高规格谋篇布局产业发展,出台《安徽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20余个综合性和专项产业规划,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科学谋划提出“十四五”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等系列顶层文件,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和目标。

三是全力推动产业集聚。按照“专项—工程—基地”的思路,梯次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先后认定26个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生态完善的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产业提质扩量增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其中,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智能语音以及铜陵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基地被纳入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已突破万亿级大关,以10%左右的企业数贡献了全省20%以上工业产值,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是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有机衔接,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强化政策协同,精准设计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出台了支持省“三重一创”综合性政策,对新建项目、重大团队、境外并购、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以及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给予全方位支持。同时,也出台了支持现代医疗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基新材料等专项政策,形成“专项政策+综合性政策”合力,全力支持企业、项目、平台做大做强做优。

五是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把“双招双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的主抓手。高规格组建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执行小组以及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强化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坚持省市协同,部门联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具体问题,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经不完全梳理统计,“双招双引”落地项目中,90%以上属于新兴产业项目,有50%以上项目布局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中安在线记者:

耿巡您好,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对培育新兴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安徽“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特点。

355-236中安在线记者提问.jpg

中安在线记者提问

耿晓原:

近年来,基金投资已成为各地政府抓招商、抓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2017年,我省启动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设。按职责分工,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了总规模260亿元的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截至目前,基金实缴规模372.2亿元,累计投资184个项目,投资金额247.4亿元,拉动项目投资超过1020亿元。截至2021年底,省“三重一创”产业基金母基金综合投资成本169.3亿元,估值达317.1亿元,浮盈87.3%,在投资十大新兴产业的同时,实现了保值增值,在国内已形成极具影响力品牌。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连续三年蝉联清科中国政府引导基金排行榜前十,初步实现引导社会投资、优化产业生态、加速产业发展、贯彻政策意图的目标。主要是4个方面特点。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原则,采取阶段参股、直接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主要投向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基金采取母子基金架构。母基金由省属企业管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组建相应子基金,并通过市场化方式遴选国内知名的基金管理机构专业运作。建立完善的投资运营、考核评价、统计调度、风险控制等制度体系,确保投得准、管得住、效益好。

二是坚持体现政府引导力和影响力。区别与一般市场化基金,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坚守政府引导基金初衷,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坚持“投大”和“投早、投小”相结合,先后投资市场化基金不敢投、不愿意投,但又极具战略性、牵引性的一批重大项目。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先进制造业基金和合肥市产业投资平台联动,领投蔚来汽车项目;在长鑫存储项目现金流极度困难、市场化基金普遍观望的情况下,实施战略性直投。这两笔投资极大改善了项目运营状况,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对项目的顺利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基金政策性目标和商业化利益的有机统一,成为政府性投资基金成功运作的经典案例。

三是坚持聚焦战略重点超前布局。基金重点投向符合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要求,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力培育打造新产业、新动能。如投资生物基材料领域龙头企业丰原生化,加快建成国内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项目;投资晶合集成,推动实现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一的目标。

四是坚持务实高效决策机制。为有效改变政府性基金风险偏好弱、决策流程长、投资效率低、落地效果差等普遍性难题,2020年起,“三重一创”基金实施母基金直投,采取“专业团队+跨部门协作+政府决策”的直投机制。项目尽调、法务均由专业团队负责,决策由投委会负责,投委会成员由省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较好解决政策性与市场化兼顾难题。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谋划设立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根据职责分工,省发展改革委承担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二期基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等3个主题基金母基金管理组建工作。目前,基金组建工作正加快推进。其中,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二期组建方案已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设引导协调小组,3个主题基金正在面向社会遴选母基金管理机构。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基金组建设立工作,力争9月底前母基金全面落地,年底前若干子基金形成投资能力。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四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牛弩韬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柯文斌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