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为民生福祉“加码” 为经济发展“赋能”

1月13日(周四)上午10:00,省政府新闻办在省政务中心C区407新闻发布厅召开“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为民生福祉“加码” 为经济发展“赋能”,请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省财政厅副厅长胡锡萍到会,介绍安徽财政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355-236汪晔宇.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欢迎参加由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 “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主题是为民生福祉“加码”,为经济发展“赋能”,很高兴邀请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省财政厅副厅长胡锡萍到会,介绍安徽财政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现在,请谷剑锋厅长做主发布。

谷剑锋:各位新闻界的朋友,2021年,全省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眼全局和大局、长远和系统、主责和共治,减税负、增投入、提绩效、防风险,财政“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省财政管理工作再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在全国靠前,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坚实财政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55-236谷剑锋.jpg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谷剑锋

一、以做大财力蛋糕为突破,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一是财政运行好于预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98亿元、增长8.8%,高出年初预期3.8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省财政支出完成7592亿元、增长1.6%,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二是用好政府举借空间。争取新增债务限额1827亿元,规模创我省历史新高,圆满完成年度政府债券发行2815亿元的任务,稳增长、稳投资的作用更加凸显。三是统筹财政安全发展。坚持防风险、守底线,持续完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监管机制,开展高风险市本级政府债务风险情况专题调研,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有效抓实。

二、以重大战略保障为主责,加力安徽未来发展。一是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综合施策加大投入。牢记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化财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把有限的财政资源向重大创新平台集聚,支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15.5亿元、增长12.3%,助力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二是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市场机制引导撬动。积极研究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拨付省级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注资35.6亿元,支持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坚持放水养鱼,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动态更新发布省财税优惠事项清单,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50亿元。三是围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完善制度统筹保障。坚持把财政资金向市县倾斜,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占市县财政支出40%以上,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战略实施,全省安排166.7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长2.8%,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自贸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在自贸区合肥片区进行“双保贷”试点,探索解决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四是围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持稳定常态强化支撑。健全稳定、常态化的财政生态环保投入机制,成功争取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一批试点、获得奖补资金20亿元,安排近60亿元支持污染防治、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等。

三、以保障民生支出为底线,群众有得有感更加实在。一是抓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保障。聚焦群众关切和短板弱项,优化项目选择、强化精准调度,开展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投入1288亿元推动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模式,探索建立“10+10”项目选择机制,即实施1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小事。二是攻坚教育投入重点难题。开展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力度等专项调研,起草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统筹22亿元支持省属本科高校学科等内涵建设,尽最大努力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水平,全省教育支出1316.4亿元、增长4.3%,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类支出。三是稳就业筑牢民生之本。积极筹措稳就业资金30.8亿元,支持推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全省预计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2.6%,同比增长7.1%。支持实施中小微企业稳岗补贴、“共享用工”补贴等政策,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支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等,为重点人群提供就业“托底”。

四、以提高治理能力为抓手,加快现代财政建设。一是以对标学习优化思路为先导。坚持等高对接沪苏浙,协同建立沪苏浙财政厅(局)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深入沪苏浙实地调研,建立对标学习常态化机制,牵头的15项省级清单任务已完成12项,“人才贷”政策全面推广,“徽采云”平台上线试运行。坚持把专业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的关键,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举办“资本市场、‘双招双引’、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11期,推动财政干部运用资本市场理念、工业互联网思维赋能财政高质量发展。二是以加强财政经济分析为钻头。坚持主动靠前思考谋划,建立财政经济分析工作专班,聚焦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选定收入结构、财政科技政策等12个重点专题,形成上报10余篇研究分析报告,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运用系统观念,强化财政、财务、会计“三位一体”,实施全省会计人才培养计划。三是以探索推进零基预算为抓手。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强化零基预算理念运用,编制2022年预算中,严格项目申报、审核、统筹,先行在支持十大新兴产业试点财政资金统筹,制定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凝聚共识,更多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嵌入产业链发展。四是以统筹财政资金资产资源为动力。坚持资金资产资源并重,清理存量与重视增量资金相结合,深入推进省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通过重点资产清查、建立省级网上公物仓等统筹盘活国有资产,支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项目向生态价值转化,让废弃矿山不再姓“废”,真正把历史“包袱”变成绿色发展的资源。

总体感觉,过去的一年,全省财政部门讲政治的站位更高、落点更实;抓理财的思路更明、方向更准;善担当的方式更活、本领更强;保民生的力度更大、底线更牢;深改革的标准更高、措施更细;增活力的氛围更浓、心气更顺。

2022年,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疫情形势持续演变等因素影响,财政紧平衡特征更加明显,财政职能作用发挥仍需加强,市场机制运用亟待强化。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重点项目支出强度,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健全现代财税体制,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财政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汪晔宇:谢谢谷厅长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安徽日报记者:胡厅长您好,我是安徽日报的记者,2021年财政牵头实施全省33项民生工程,已圆满收官,取得哪些成效。郑栅洁书记强调,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请问,安徽财政在谋划2022年民生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胡锡萍:谢谢你的提问。2021年,省财政厅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各级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288亿元,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兑现了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七有”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一大批农村公路、饮水工程、卫生改厕、水利设施、美丽乡村等,为建设美好安徽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精心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党委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355-236胡锡萍.jpg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胡锡萍

2021年9月份,我们开展2022年民生工程项目公开征集,累计1.7万人次参与,提出54个项目。结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有关医疗类、教育类、交通类、社区治理类、文化旅游类等24项民生实事类建言,对标近三年沪苏浙民生实事做法,对252项具体项目进行认真研究。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模式的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研究提出2022年民生工程项目选择建议,拟实施20项民生工程,包括喝上引调水工程、区域医疗水平提升行动等10项民生大事,中小学课后服务、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阅读圈等10件关键小事,努力让老百姓生活有盼头、有甜头。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谷厅长您好,我是安徽新闻联播的记者。近年来,国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中小微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请问“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是如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355-236安徽新闻联播记者.jpg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提问

谷剑锋:谢谢你的提问。省财政厅始终高度重视减税降费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头等大事,建立健全工作协调、优惠事项清单动态更新、政策动态跟踪、优惠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等机制,实施政策“重落实”,深化增值税改革,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制改革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全部兑现到位;宣传政策“重服务”,根据国家公布的财税优惠政策,梳理适用于我省区域内的各项政策,编制并动态公开发布《安徽省财税优惠事项清单》,已收录适用我省区域内企业的优惠政策445项,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评估政策“重常态”,借助“四送一服”平台机制,建立“走进企业”财税政策调研常态化工作机制,围绕重大税制改革、重要财税政策、重点热点问题,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在我省落地见效。

从减税降费成效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明显”:一是企业负担明显减轻。企业成本持续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由2016年的87.6元下降至目前的85.2元,主营业务利润率持续上升,从2016年的5%提升到目前的6.2%。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引导鼓励企业将获得的政策红利转化为研发活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我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2021年,我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税117.5亿元,惠及近3万户企业。三是小微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提高起征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一系列的普惠性政策对吸纳就业人数多、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微企业成了“及时雨”。

新华财经记者:胡厅长您好,我是新华财经的记者。科技政策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纳入今年“七大政策”之一,可见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视程度,请问安徽财政如何发力保障科技创新,今年将怎么做?谢谢。


355-236新华财经记者.jpg

新华财经记者提问

胡锡萍:谢谢你的提问。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突破400亿元,达到415.5亿元,较上年增长12.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022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深化财政科技领域“放管服”,聚力支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是加强战略科技力量财政支撑。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聚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保障。二是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突出“资金+金融+市场+企业”,支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抓科技创新,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创新,实现财政资金叠加放大效应的最大化。三是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支持“科大硅谷”打造科技体制机制示范工程,支持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培育,支持线上线下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央广网记者:胡厅长您好,我是央广网的记者。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请问财政保障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下一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具体打算?谢谢。


355-236央广网记者.jpg

央广网记者提问

胡锡萍:谢谢你的提问。省财政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2021年,我们将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切块安排新增地方一般债券资金31亿元,支持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原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整合资金92.4亿元。为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相继出台了新的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将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作为资金保障首要任务,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占比,引导地方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前提下,着力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对市县衔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从初步掌握情况看,全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管理责任清晰、使用规范、绩效明显,全年资金执行进度达到97.5%,位居全国前列,为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全面振兴部署要求,聚焦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持续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增强预算对重大“三农”政策保障能力,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障省委、省政府“三农”重点任务顺利实施,落地见效。

汪晔宇: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两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谷剑锋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胡锡萍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