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2年1月11日(周二)上午10:00,省政府新闻办在省行政中心1号楼西127发布厅召开“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请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到会,介绍安徽科技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发布会。

直播摘要
图文直播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

355-236汪晔宇.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主题是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非常高兴邀请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到会,介绍安徽科技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现在,请罗厅长做相关发布。

罗平: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355-236罗平.jpg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罗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聚焦打造“三地一区”,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媒体朋友作一通报,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发展主要进展与成效

一是区域创新能力稳居第一方阵。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指标上升1位,排名第4;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上升2位,排名第6;产业结构指标上升5位,排名第6。预计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34%,增速11%以上。

二是科技攻坚突破成效明显。“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全省12个项目获2020年国家科技奖。《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重要突破安徽占4项、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安徽占2项、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安徽占1项。

三是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滁州、蚌埠、铜陵三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居全国第5。2021年1—11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41亿元、850亿元,同比增长146.4%、118.6%,连续实现“进”大于“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00家,同比增长2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3.4%、18%,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是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出台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全省新增“两院”院士3人,新扶持4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新机制,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创新举措,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做法和举措

一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出台专项支持国家实验室人才建设的意见,新设立实施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省市共计投入20.2亿元开展量子领域理论研究和前沿攻关,启动建设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支持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主平台建设,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获批建设。加快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行,新组建安徽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总数达32家。支持科大讯飞牵头组建全省首家创新联合体——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创新联合体。

二是坚持问题和需求牵引,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科技成果供给不断丰富。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市研发投入考核监测,强化政策引导,兑现2021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资金3.1亿元,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达到1.05亿元,居全国第6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802项,组建能源互联网、水科学等4个省联合基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择优立项实施首批“揭榜挂帅”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项,省市支持资金1.5亿元。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和领域,采取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方式,立项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524项、省支持资金3.83亿元。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持续支持下,轻量化全铝框架车身焊接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首个大规模中国人群蛋白截断突变图谱成功绘制,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功研制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实现突破。

三是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集中展示“四个面向”重大原创成果487件,发布引领性科技成果1043件,云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项,签约金额282亿元。加快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大市场,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正式挂牌并开市运营,常态化举办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活动近60场,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350亿元。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安徽大学科技园获批升格国家大学科技园,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3家、新型研发机构38家。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12支子基金、总规模28.5亿元,投资项目43个、投资额7.63亿元,实现省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放大4倍。构建全国首家覆盖省市县三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累计完成担保8088户(次)、652.23亿元;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全年完成担保1623笔、66.7亿元,服务科技型企业1154户。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07家,新遴选入库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892家,分两批认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4960家。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引才模式,累计扶持320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其中1家成功登陆科创板、2家上市在审、190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组织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实行项目负责人承诺制,取消预算编制要求;选择安徽农业大学等5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率先出台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安徽)中心组建方案,组织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19项。芜湖、马鞍山通过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10家高新区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30强,占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的一半。指导合肥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超前布局量子科技及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物医药等“4+X”未来产业。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绘制产业链图谱和“双招双引”施工图,按图索骥,主动对接推进项目93个,总投资额1476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额561亿元。“中国视谷”、武汉数字派特、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和影创科技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聚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出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方案、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新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480名,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实施乡村振兴科技项目257项。设立“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围绕新型能源、工业/产业低碳/零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等,企业牵头、立项实施首批11个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9亿元。持续开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疫情防控等领域攻关,质子放疗磁共振图像引导系统、高铁机车监测振动传感器等成果相继落地。

2022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的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对标对表、拉高标杆,以市场化为导向、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紧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推动更多成果在安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势能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谢谢大家!

汪晔宇:谢谢罗厅长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罗厅长您好,我是安徽新闻联播的记者,刚刚您在介绍时提到了“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省科技厅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355-236安徽新闻联播记者.jpg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提问

罗平: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要论述,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科技厅重点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探索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熟化转化,取得了一批引领性突破性重大成果。

一是探索实践“揭榜挂帅”制。2021年,我们改变传统的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在省科技重大专项中设立“揭榜挂帅”类专项,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制度,面向全省企业征集重大技术需求30项,面向海内外广撒英雄帖发布13项榜单,择优立项“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等9个“揭榜挂帅”项目,共吸引全国10个省、3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揭榜的“超导量子计算的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项目,将研制100位—200位超导量子计算机极低温微波信号传输系统,打破依赖进口格局。

二是采取定向委托方式组织重大科技攻关。2019年以来,以定向委托方式累计立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5项、省支持资金近2.4亿,每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同时要求所在市县按不低于省支持额度予以配套。经过三年持续攻关,首批定向委托项目取得丰硕成果。DSP芯片项目巩固了我省在该领域领先地位;动态存储芯片项目保持了在该领域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了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全铝车身焊接项目解决了全铝车身自动焊接国际性难题;制造EDA、CMOS图像传感器、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NAND Flash芯片及存储器、重型燃气轮机叶片、燃料电池发动机、叠屏显示等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

三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自2019年起,省科技厅专门设立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支持项目实施主体与成果拥有方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技术作价投资协议,加快项目成果熟化、转化和产业化,已先后立项项目43项,各项目进展良好。去年底,首个项目《三氯蔗糖生产中含酸溶剂制高纯DMAC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通过验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4305万元,解决了制约三氯蔗糖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瓶颈问题,新增三氯蔗糖产能6500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超12亿元,新增利润近1.4亿元,新增税收3674万元,成为我省吸纳省外技术成果在本省转化落地的一个成功范例。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罗厅长您好,我是安徽新闻综合广播的记者。据了解,2014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招引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先进科技成果在皖领办、创办企业。请介绍一下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355-236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jpg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提问

罗平: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实践探索中,安徽创立了“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其创新举措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向全国推广的“全创改”政策,成为安徽开展“双招双引”、打造“三地一区”的金字招牌,目前已有福建、河南等7个省市来皖学习复制该政策。

一是培育了一批上市及后备企业。获扶持的企业中有65家已经或者正在准备上市(主板、科创板),其中芯碁微电子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光刻设备第一股,市值约80亿元;恒烁半导体等2家企业处于受理待审阶段;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在辅导备案期;44家企业计划今明两年陆续启动股改和备案,另有14家企业计划“十四五”期间启动上市流程。

二是汇聚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共引育博士1325人、硕士1764人,高级职称822人、中级职称1062人。在人才团队政策带动下,全省共吸引800多个科技团队在皖创办公司、转化成果,形成各类人才向皖汇聚、创业江淮的“磁场效应”。

三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牵头承担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9项,获得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励一、二等奖10项,其中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牵头获得省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78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655项,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21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1975项、新产品376个、新品种52种,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填补了97项国内外技术空白。

四是培育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已有35个团队企业完成业绩目标兑现奖励,190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大批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龙头企业,累计有本源量子、博微太赫兹等14家企业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26家企业入选2021年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

五是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按照“招引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理念,支持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如北方芯动联科微系统金晓冬团队助力安徽成为全国MEMS惯性传感器领域产业高地。富翔铜再生循环利用李会泉团队将再生铜产业从传统制造转向高端制造发展。相邦复合材料王浩伟团队带动淮北铝基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由有到优。安芯电子汪良恩团队带动池州半导体产业从零起步、快速发展,成为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基地。

六是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2020年,省扶持274个团队企业实现产值实现产值超过56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上缴税收超过14亿元,带动就业26732人;承担市级以上科技和产业项目367项、获支持资金15.04亿元。

安徽日报记者:罗厅长您好,我是安徽日报的记者。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请问省科技厅下一步准备如何落实?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罗平: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出台实施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的实施方案和系列政策,以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在皖落地转化的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省内、长三角、国内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大循环”。

一是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聚焦制约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机制,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的牵引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

二是构建技术转移转化“大循环”。以合肥、芜湖、蚌埠、安庆、六安5市为主体,坚持运用市场逻辑,强化省市联动,支持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吸纳省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皖转化。依托安徽创新馆,加快建设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安徽)中心平台,以长创中心为纽带,以沪苏浙皖技术交易市场为网络,鼓励支持在沪苏浙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研发飞地,吸引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向皖转化。市场化、高水平办好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交易平台,吸引发达地区先进技术成果来皖转化落地。

三是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金”融合,谋划设立运行天使基金群,建立省级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快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科技融资担保资金运行,引导银行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是培优扶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针对企业初创期、孵化期、成长期等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的企业培训、企业孵化、成果熟化、联合攻关等扶持政策,支持培育发展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新华网记者:罗厅长您好,我是新华网的记者。刚才罗厅长简要介绍了新的一年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考虑,请问为实现这些目标,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355-236新华网记者.jpg

新华网记者提问

罗平: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2022年是“一地两体系”建设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紧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大力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压实市县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完成预期目标。

二是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为载体,加快产出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梯度构建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的策源功能。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出台实施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方案,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在皖落地转化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省内、长三角、国内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大循环”,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培优扶强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

四是扎实推进“双招双引”。牵头出台落实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和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完善“双招双引”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双招双引”提质增效。

五是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认真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引人、育人、用人良好机制,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潜力和发展活力。

六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出台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设体制最优机制最活创新创造高地。

汪晔宇: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罗厅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图片直播
会场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罗平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文件/相关政策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