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年03月31日 作者: 稿源:省政府新闻办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举行“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主题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钟岚女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扬年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敬启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钟主任作主发布。

钟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355-236钟岚.jpg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钟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近年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战略叠加效应,有效衔接、贯通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推动省内各区域板块共进共赢,现代化美好安徽加快建设。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增长3.5%,总量进入全国前10,增速居长三角首位。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深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携手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高起点运行合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大健康等五大研究院,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积极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7,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纵深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甬蚌、宁滁、松六、徐淮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挂牌成立,资本对接、民生共享等多领域合作全面深化。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协同发展新机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协同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全省高铁营运里程2432公里,基本实现合肥到长三角主要城市铁路客运公交化运行、2小时快速通达。共建国家儿童、创伤、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共同实施长三角区域社保卡服务一卡通,实现异地提取住房公积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140项应用场景“一网通办”,安徽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沪苏浙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再翻新篇章,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升级版)》等文件,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在沱湖、滁河等流域全面推广“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2022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为国考以来最好水平。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再现新局面,制定《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实施意见》,发起组建中部地区国际商会联盟,支持在叶集、岳西、宿松等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

二是各区域板块竞相发展格局更加凸显。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及相关改革试点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出台《关于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发展的意见》,推动江北江南两个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印发《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重点举措》,针对性地提出6市39个县(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重点和支持举措。制定《关于新时代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安徽省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皖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会同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健全省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在加快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上取得更大进展。具体来说,要在以下7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是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求突破。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靠上去、真心融进去,携手打造现代汽车产业集群、世界一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长三角重要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平台,持续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省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做好安徽“轮值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议定事项落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二是在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新路。强化与武汉、长株潭、郑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构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支持合肥、铜陵、池州、安庆积极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等积极参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依托省际合作园区和毗邻地区新兴功能区等平台,大力推动制造业提升改造。

三是在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上树样板。进一步凝聚合力,发挥合肥市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合肥都市圈协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要素资源向周边流动,功能产业向周边疏解,公共服务向周边覆盖,更好带动周边市县同城化发展、共同发展。编制完善《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函复。探索都市圈市际毗邻区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全力推动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探索开展合六(金安)市际园区合作。

四是在安徽长江城市带提升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建设长三角“白菜心”、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主引擎。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创新发展,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镁铝合金深加工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全力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出台《推动安徽长江城市带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行动方案》。

五是在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上见成效。深化皖北城市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实体化运行省际结对合作帮扶共建园区,持续深化新一轮省内南北合作共建,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大力实施推动皖北“两个加快”重点举措和“一市一策”“一县(区)一策”,引导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加快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六是在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上做文章。积极配合国家制定出台新时代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深化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老区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源。

七是在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出实招。顺应消费升级和现代旅游发展新趋势,立足生态型、锚定国际化,强化市场化运作和平台化思维,创新手法、步法和打法,围绕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编制高水平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制作旅游目的地数字沙盘,谋划设立旅游目的地建设投资基金,建立旅游目的地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库,扎实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

新征程已经启航,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安徽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

汪晔宇:

谢谢钟主任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日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省政府近期批复了《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及相关改革方案,请介绍一下《规划》及相关方案的亮点,以及省发展改革委在推动都市圈市际毗邻地区产业协作方面下一步有哪些具体工作举措?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钟岚:

合淮合作区建设是落实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合淮产业走廊的重要举措。根据省政府工作要求,2022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委编办、省自然资源厅、省司法厅等单位,积极指导合肥、淮南两市编制《规划》,完善相关试点方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两市实现更高水平合作、更深层次共建、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合淮合作区位于合肥、淮南两市交界,规划总面积约20.5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积约4.98平方公里。合淮合作区以“合作样板带动区域共富、低碳示范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积极拓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示范区、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合淮共建区交通一体共通、产业协同共链、低碳生态共保、优质设施共享的合作区框架基本形成,合作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00亿元。

二是强化互利合作,坚持两地携手抓到底。近年来,合肥、淮南两市以合淮产业走廊建设为抓手,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确定34项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在园区共建、科技协同、民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两市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守旧思维,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做好规划编制、土地林地报批、征迁安置、平台公司组建等工作,系统谋划水电气路、学校、医院、养老、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三是强化机制保障,坚持三个方案干到底。合作区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主动破除区域壁垒,在省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两市制定了《部分行政管理职权和执法事项改革试点方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及分配方案》以及《税费分成方案》等三个方案。在部分行政管理职权和执法事项改革方面,按程序成立合淮合作区管理机构,依法依规在合作区内行使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组织实施、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保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及分配方面,依据省政府对各市的年度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类、创新驱动类的经济指标,按照合作区完成实绩情况5:5分成,由合肥、淮南两市完成切割;在税费分成方面,合作区内实际产生税收由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寿县按5:5分成,税收及非税收入等地方分成部分全额返还合作区,用于合作区滚动开发。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合淮合作区建设的指导,支持合作区先行先试,鼓励在管理、标准、制度、规则等方面创新,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鼓励圈内各市在平等、互利、共享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土地、能耗、资本、人力等要素(指标)流通共享机制,逐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谢谢!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安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地理区位,而交通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先行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如何推动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交通优势和发展优势?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徐敬启:

我们立足安徽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发展实际,着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致力于将安徽打造成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过去十年,我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国前列的公路网和航道网,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交通运输规模和质量跃上新能级,“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加快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构建,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

355-236徐敬启.jpg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徐敬启

下一步,我们将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奋力当好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的开路先锋。

一是加快完善综合运输通道体系。加快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打造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条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强化合肥国际联系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我省与京津冀等4极之间联系,构建安徽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动脉;建设沿淮、商阜景、连芜黄、宁洛、徽杭5条多方式、多路径、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强化省内“五区”之间及“五区”内部协调联动,促进皖北、皖西、皖南等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徐阜武、盐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黄6条交通通道,提升安徽主要城市与周边城市群、都市圈的互联互通水平,强化主轴、走廊之间的有效联通,增强国家、区域通道在安徽省内过境服务能力。

二是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能级。强化合肥全国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铁路综合枢纽,培育和打造合肥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升芜湖、蚌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阜阳、安庆、黄山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其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转运能力,发展口岸枢纽。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提高换乘换装水平,完善集疏运体系。

三是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以“江淮沟通、优江畅海、干支联动、省际衔接”为重点,全面推进干线航道整治和建设,形成完善的干线航道网络。加快推进“两枢纽一中心”建设,建成沿江、沿淮现代化港口群。大力发展水路运输,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中安在线记者:

我注意到,近年来安徽省把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打造韧性城市的一项重要创新抓手,请问去年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355-236中安在线记者.jpg

中安在线记者提问

陈扬年:

谢谢你的提问。城市燃气、桥梁、供水等系统,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我省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部署要求,提出按照“两步走”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即:一期工程是2022年基本建成16个市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工程从今年全面启动,进一步拓展场景应用范围,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

355-236陈扬年.jpg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陈扬年

截至去年底,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基本建成了“五个一”:即一个数据底座,构建了约945平方公里的城市重点区域三维空间信息模型,在全国首次形成省、市地上地下立体化的城市生命线工程数据库。一张监测网络。建成省级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管平台,形成覆盖省、市两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一张网”,实现对近3万公里管网、325座桥梁的实时监测。一套标准体系。已编制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运营标准,启动编制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备质量管理规范;同时,受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正在组织编制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导则。一种市场模式。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作用,指导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与各市政府投资平台合作成立本地化平台公司,联合由80多家优质企业组建的工程建设联合体,承担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营任务。一项应急机制。构建“前端感知—动态体检—专业研判—预警溯源—协同处置”新型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预警联动响应工作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接受传感器报警信息25667起,通过专业模型分析和专家研判,确认706起预警事件,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两个拓展覆盖”。即一是在完善一期建设基础上,推进工程拓展至燃气用户终端、水环境治理,以及消防、电梯、窨井盖、热力、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城市照明等城市生命线领域;二是依托市级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推进工程拓展延伸到县(市),确保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运行,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谢谢!

人民网记者: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近一年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皖北8市与沪苏浙结对城市积极对接、携手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请问在省级层面下一步有哪些重点推进落实举措?

355-236人民网记者.jpg

人民网记者提问

钟岚:

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是国家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动力、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利好政策。国家实施方案印发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皖北8市和省有关单位狠抓落实,结对合作帮扶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明显,相关工作经验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地方‘好经验、好做法、好建议’专刊”刊发。

今年1月份,经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省长三角办印发《安徽省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2023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有关单位,按照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任务,围绕以下6个方面推进落实。

一是推进园区共建和产业合作。加快推进“7+3”皖北结对合作园区全部挂牌成立并实体化运营,指导各市高水平编制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动皖北城市加快融入沪苏浙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开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对接活动,招引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

二是促进资本和项目高效对接。持续完善结对合作帮扶重点项目库,把握国家长三角“十四五”重大项目库中期调整契机,争取更多项目入库。组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项目专题融资对接活动,向银行金融机构推介结对合作帮扶重点项目。支持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在皖北城市设立子基金,支持结对合作帮扶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三是打造重点领域省际合作示范。聚焦国家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在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提升民生共享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和技能人才服务合作等领域,打造一批省际合作平台,争创跨区域城市合作的典型示范。

四是拓展多层级多领域创新合作。合作层级上,在皖北8市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基础上,鼓励结对城市所辖县、区、开发区开展“一对一”对口合作。合作领域上,推动结对城市向科创、交通、外资利用等多领域拓展合作。如在科创方面,支持结对城市共建共享科创资源,协同打造一批“双创”合作平台;在交通方面,将完善省际跨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协调推动滁宁城际、徐淮阜高速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五是持续加强省级协调服务。争取国家长三角办牵头在皖北召开结对合作帮扶工作现场会,总结经验成效、加强统筹指导。分批次印发实施省级层面协调推进的重大事项清单,协调沪苏浙推进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及时报送需国家层面协调解决的重大事项和项目,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六是强化调度考评和系列宣传。将结对合作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推动皖北加快发展考核重点内容,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调度系统,按月调度,定期向省委、省政府报告进展情况。结合长三角重大活动组织结对合作帮扶系列宣传,推动皖北城市开设“结对城市”专题专栏专版,讲述结对城市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争创区域合作典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共同营造浓厚氛围。也欢迎媒体朋友积极参与。

谢谢!

中国交通广播记者:

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领域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355-236中国交通广播记者.jpg

中国交通广播记者提问

徐敬启:

2018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担当、奋发作为,加强与沪苏浙沟通对接、深化合作,一体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一体衔接的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体融合的业态模式深入探索、一体协同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官。

一是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通省际待贯通路段,加密扩容省际高速公路通道,消除省际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计划到“十四五”末,我省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接近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省际高速接口达到25个。完成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协同推动芜申运河、水阳江、新汴河等省际航道整治,完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

二是推动制度规则软联通。持续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开行,在交通领域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全面推进在交通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政策及标准协同等方面强化协调合作,提升交通运输协同治理能力。

三是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完成合肥机场改扩建,增开合肥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线,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提升合肥至全球主要城市的连通度;实施芜宣机场改扩建,建设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成亳州、蚌埠等支线机场。加快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等建设,推进沿江港口集团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集装箱江海联运体系,打造黄金水道上的硬核强港。

新华网记者: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请问安徽省有哪些贯彻落实的具体考虑或举措?

355-236新华网记者.jpg

新华网记者提问

陈扬年: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省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同时,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体系化水平、设施运行效率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国家及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部署,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立足点,以高效、便利、智能、安全为导向,系统谋划实施“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能。

具体工作方面,全省将按年度重点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提升、城市水环境治理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市政管网更新改造、城市能源系统提升等七大行动,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慧人文、活力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其中,今年,全省计划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3332公里,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38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处理,新增城市停车泊位不低于45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不低于5万个,新增街头绿地(口袋公园)200个以上。到2025年,我省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运行效率、防风险能力将显著提升,“城市病”也将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将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谢谢!

汪晔宇: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