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2022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年01月18日 作者: 稿源:省政府新闻办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

355-236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是安徽自贸区建设第14场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先生,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先生,合肥市副市长赵明女士,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正先生,蚌埠市副市长吴永彬先生,来向大家介绍自贸区建设最新进展,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方厅长作介绍。

方旭:

各位媒体朋友:

355-236方旭.jpg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方旭

大家下午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年多来,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新闻媒体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省自贸办、省商务厅,对各位媒体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2022年12月28日,省委书记郑栅洁主持召开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充分肯定了2022年的建设成效,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力、开放带动力、产业竞争力、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系统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强调要在深化制度开放、扩大对外贸易、推动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联动发展上抓提升求实效,这为全面提升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级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也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部署要求。省自贸办将积极会同成员单位、各片区以及联动创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坚持“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全力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走在前、作表率。

2022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实现进出口1861.9亿元、增长2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66亿元、增长2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9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FDI)6.7亿美元;新增注册企业1.6万家、增长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9个百分点。两年来,已探索形成了124项制度创新成果,经评估有18项为全国首创;总体方案(2020年—2025年)需完成的112项试点任务已落地见效102项,预计提前两年完成全部试点任务。主要建设成效包括四个方面。

一、突出便利自由,开放引领有效彰显。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加快推进便利化自由化改革。

一是贸易便利度大幅提升。全国首创跨境电商保税零售进口退货管理新模式、竹木草出口检验新模式,大幅提升通关效率。探索完成新型易货贸易首单试点,率先建立“试点企业+试点商品”“双白名单”制度。完成芜湖港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为荷兰航运公司首单国际航行船舶加注。开通合肥首条对欧盟固定货运航线(合肥—阿姆斯特丹),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合肥至伦敦、洛杉矶、芝加哥、大阪、仁川、阿姆斯特丹、亨茨维尔)。开通中欧班列113条国际线路、覆盖18个国家,基本实现对欧洲的全覆盖。深化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叠加,合肥片区综保区提升至全国第11位,芜湖片区综保区进出口增长34%,蚌埠片区市场采购贸易额增长1.8倍。

二是投资便利度明显改善。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服务,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教育等生活配套水平。推动蔚来汽车、睿力集成电路、信义光伏等重点企业增资扩股。

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加快提升。推动首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落地芜湖,总规模4亿元,其中外资3000万美元。推动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在合肥发行,助力企业融资1.3亿元。推动首单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华夏合肥高新REITs)获批注册,发行规模13.7亿元。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模式,试点银行授信额4.1亿元。推动国家外汇便利化6项试点扩面增效,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492笔、涉及金额6.3亿美元。

二、突出增势赋能,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坚持“科创+产业”战略定位,开展差异化探索,以制度创新促进主导产业集聚。

一是主导产业开放创新初见成效。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见成效”工作路径,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解决了一批企业关注的堵点痛点。比如,拓展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监管试点,18家企业720项商品纳入试点清单。2022年,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0个,协议引资额3036亿元。

二是科创成果转化强劲赋能。在全国率先推出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10余家企业入选试点;深化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拓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实现职务科技成果的批量转化。推动大众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场(合肥)、全国首家肿瘤原代细胞“活体”生物样本库(中科普瑞昇)、首个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本源量子)、首个无人配送车场景(合肥)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落户自贸试验区。提升国际人才“一网通办”功能,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累计引进127名高层次人才。

三是科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依托合肥科大硅谷、中科大科技商学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国际人才城等平台,推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等试点,多路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探索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加快推动片区主导产业集聚。依托蚌埠市场采购贸易等平台,探索推进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等新模式,推动对外贸易新业态加速发展。

三、突出赋权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企于基层,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据第三方组织的营商环境建设问卷调查,市场主体对办理建筑施工许可、政府采购、政务服务等事项持有较高满意度。

一是片区赋权应赋尽赋。建立实施了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推动向片区下放25个部门的212项管理权限,惠及近万家企业。

二是高效服务惠企利企。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创新实施低效用地全流程处置模式,已完成近2400亩低效土地处置盘活。

三是法治护航亲商安商。颁布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制定首个片区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意见。编印两批106个面向市场主体的政策案例。三个片区均设立自贸试验区人民法庭,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持续完善。

四、突出协同联动,辐射带动作用凸显。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经验,积极推进产业、科技、通关等领域协同创新。

一是复制推广应推尽推。国家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落地实施258项,除客观地理条件限制无法复制外,实现应复制尽复制。比如,落地“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2022年为企业减税128万元。对标先发地区自贸试验区,实施商事主体确认制、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等创新经验。积极开展省级复制推广工作,芜湖港与洋山港“联动接卸、视同一港”监管模式推广至全省各港口。

二是区域协同多点突破。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5项案例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创新片区产业合作机制,组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推动了政策标准共制、创新资源共享。与上海共建了长三角创新飞地与研发创新平台,形成了“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安徽”的协同发展模式。在3个自贸片区以外的13个省辖市设立了联动创新区,实施了支持联动创新区建设十项举措。联动创新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形成了“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模式、散装出口沥青产地检验模式等10项创新成果。

三是推进机制不断健全。制订出台了自贸片区考核细则,纳入省委、省政府综合考核。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定期举办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有序开展了自贸试验区专题推介、政银企对接及政策宣讲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精神,坚持“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在深化制度开放、扩大对外贸易、推动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联动发展等重点领域抓提升求实效,确保2023年全区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新增注册企业、地区生产总值等关键指标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着力形成一批含金量高、应用面广的重大引领性创新成果,引育集聚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前沿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开放型功能性平台,更好地引领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

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方厅长的介绍。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请问安徽自贸试验区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两会”部署,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刘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下一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求、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导向,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重点推进六个方面工作:

355-236刘光.jpg

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 刘光

一是实施制度型开放提升行动,打造贸易投资便利的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实施好外商投资鼓励目录,动态完善制度创新项目库,聚焦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引育高能级贸易平台,加快推进合肥中高端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芜湖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保税维修、蚌埠市场采购贸易、芜湖新型易货贸易、全省外贸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推出新一批贸易便利化举措,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物流网络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合肥国际陆港、芜湖智慧口岸物流数码港、蚌埠国际陆港建设。

二是实施主导产业集聚提升行动,打造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自贸试验区。深化主导产业制度赋能,清单化推进产业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强化项目招大引强,探索场景招商有效路径,持续提升项目落地服务水平。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策源提升行动,打造创新活跃强劲的自贸试验区。探索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双自联动”发展。强化科创平台功能,探索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优化创新人才服务,提升打造自贸试验区人才服务与招引平台。

四是实施金融开放创新提升行动,打造金融服务完善的自贸试验区。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更大范围落地。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发展离岸金融、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等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打造监管安全高效的自贸试验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六是实施区域协同联动提升行动,打造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自贸试验区。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合作,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进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强自贸片区与联动区政策联动、创新联动、产业联动。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协同加大向国家部委争取赋权力度,力争一批试点先行先试。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合肥市正在积极构建大物流体系,加快打造高能级物流枢纽城市。请问合肥片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赋能物流体系建设?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赵明: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的窗口引领作用,以构建大物流体系为主线,加快打造“陆水空”立体化协调、一体化联动的对外运输大通道,帮助企业积极拓展外贸渠道,推动进出口货物便利通关,持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有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355-236赵明.jpg

合肥市副市长 赵明

一是拓展智慧物流应用场景。积极探索和推进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物流信息共享、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应用,发展“互联网+高效运输、智能仓储、便捷配送、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试点“互联网+”进出口远程监管模式,推广智能无人车等无人运输设备在物流配送领域商业应用。依托合肥国际陆港、水运港、航空港等开放平台,围绕铁水、空铁、公铁探索“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联运单证一体化、物权化和金融化,推动物流结构更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二是加强大通关大通道建设。结合合肥国际陆港二期、三期建设,加快申建省级联动创新区,积极争取增加合肥中欧班列发行列数。推动派河港集装箱码头尽快运营,建设铁路物流基地,加密合肥-宁波海铁联运班次,探索与长三角沿江沿海城市合作共建。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新增3条国际货运航线,为跨境电商、生产制造企业与全球贸易往来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空中通道。

三是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联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探索发展保税研发、检测、维修和再制造等保税业务,深化新型易货贸易试点,推进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申建合肥空港药品进口口岸。鼓励优势主导产业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扩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规模,在欧美传统市场和东盟等新兴市场科学布局海外仓,推动更多的“合肥产”“安徽造”走向世界。

新华网记者:

2022年度,芜湖片区外贸工作成效明显,请问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今年有何工作打算?

355-236新华网记者.jpg

新华网记者提问

杨正:

芜湖高度重视外贸工作,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壮大外贸主体、培育外贸新业态、提升外贸平台等方面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2022年芜湖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32亿元,同比增长38.2%。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355-236杨正.jpg

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 杨正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外贸倍增行动方案,从壮大外贸主体等10个方面确定工作路径。制定重点外贸企业帮扶方案,帮助企业保订单、保市场。制定汇率风险管理等系列政策,减小结汇风险。完善市级外贸促进政策、二手车出口、出口信保政策等,兑现资金5000余万元,受惠企业363家次。

二是挖掘增长点,壮大外贸主体。全面梳理外贸企业,加强对企宣传服务,加强龙头企业培育,2022年芜湖片区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9家,新增进出口额过亿美元企业2家。奇瑞汽车完成出口45万辆,同比增长67.7%,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三是丰富业态模式,深挖发展潜能。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试验区等政策功能叠加优势,建成跨境电商9610海关监管中心。加快重点市场海外仓布局,全市19家企业使用海外仓50个、7.26万平方米。

今年我们将持续做好扩大外贸工作。

一是强化市场开拓。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持续组织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芜优”系列活动,分批次赴欧美等重点海外市场开展经贸活动。充分利用广交会、进口博览会以及各类线上线下国际展会,帮助企业抢抓订单、稳定市场。

二是壮大外贸主体。继续巩固长信科技、中达电子等进出口业务,积极引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全面梳理企业在外进出口情况,加强沟通服务,加快业绩回流。紧抓外贸龙头企业培育,持续跟踪关注隆基绿能等重点企业,挖掘出口潜力,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

三是持续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快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引导跨境电商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使用和建设海外仓,完善服务网络,建立运输销售渠道。

四是积极提升外贸平台。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带动作用,发挥肉类、粮食等进境指定口岸(监管场地)作用。以芜湖经开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壮大外贸总体规模。

中安在线记者:

请问蚌埠片区2022年在创新工作上取得了哪些突破?2023年制度创新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355-236中安在线记者.jpg

中安在线记者提问

吴永彬:

感谢您的提问。蚌埠片区高度重视创新工作,2022年,我们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围绕形成制度创新成果、提升科创平台质效和发挥赋权事项实效,全力推进创新工作。

355-236吴永彬.jpg

蚌埠市副市长 吴永彬

一是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宏观围绕特色定位、中观围绕蚌埠高质量发展、微观围绕片区企业诉求,着力在产业发展、外汇金融、贸易投资、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全年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3项,其中13项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硅基生物基企业认证“绿色通道”,跨境金融服务“白名单”制度等3项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首创;两项改革试点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十佳制度创新案例”。

二是提升科创平台质效。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和玻璃新材料高科技中央应用研究院作用,组织实施新型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项目等3项国家级项目。依托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中科院科教资源合作对接,完成研发新产品10项,引进和衍生重大产业化项目10个,柔性引进高端技术人才124名,其中院士2人。22个项目获批立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总数全省第三。

三是发挥赋权事项实效。全面承接省212项特别清单赋权事项,市级配套下放赋权事项151项,与省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单位签订赋权事项委托协议,推动认领可办理事项210项,康宁、凯盛、壹石通等企业10多个项目享受到节能审查事项审批程序简化带来的便利,办理时间平均不超过2天;同时利用加工贸易免担保政策累计免除国显、帝晶等企业保证金约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方兴光电、思仪科技、中材新材料等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为华金技术办理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实现安徽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境外直接投资(ODI)零的突破。

2023年,蚌埠片区将加强创新的首创性、系统性、协同性,计划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推出3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重点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扣企业实际需求,做好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将创新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二是做好复制推广工作。梳理全国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结合蚌埠片区实际制定可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清单,有力助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是提升创新层级。对标RCEP等国际规则,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争取取得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

汪晔宇:

各位媒体朋友,自贸区建设信息发布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发布会,体现了省自贸办、省商务厅和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对推动信息公开的重视、接受监督的自觉、比拼超越的志气。通过各家媒体的报道,安徽自贸区建设的进展成效能够及时为人们所关注所了解,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为自贸区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希望继续通过新闻发布会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与社会公众的良好沟通和良性互动,更好推进安徽自贸区建设。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5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