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
时间:2022年11月30日 作者: 稿源:省政府新闻办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是安徽自贸区2月一次的例行发布,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先生,前来介绍安徽自贸区建设的进展成效,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同时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合肥市副市长赵明女士,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兴荣先生,蚌埠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冬先生。

355-236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首先,请刘厅长通报情况。

刘光: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这是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的第五场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心支持!

355-236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jpg

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 刘光

今天上午,重点向大家介绍近期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1-10月,安徽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实现进出口1560.3亿元,同比增长29.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8.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FDI)6.15亿美元;新增注册企业12823家,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2.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今年1-10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全省25%的进出口、32.9%的利用外资、3.9%的新增注册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合肥、芜湖片区综保区进出口分别增长34.1%、61.1%,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蚌埠片区1-10月市场采购贸易额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1.7倍。在利用外资方面,自贸试验区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同比增长329.3%;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9亿美元,占自贸区利用外资总量的79%,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77.8个百分点。在招商项目方面。1-10月,全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38个,协议引资额24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1.5%,今年以来新签约项目的注册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别是77.8%、48.2%和6.6%。

二、制度创新情况

省自贸办会同三个片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改革创新,重点在贸易便利、金融开放、科技产业等领域开展探索突破,今年1-10月形成了60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合肥片区打造跨境电商全流程数据共享模式,提升跨境电商出口中转效率,节约中转时间24小时、年节约资金成本约500万元。芜湖片区推动贸易智慧化数字化应用,“芜湖智慧港口建设”案例入选中央网信办2022年度数字科技企业双化协同典型案例。蚌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合肥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开展“双保贷”、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试点。芜湖片区落地全省首只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总规模4亿元人民币。在“科创+产业”融合领域,积极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合肥片区出台“双自十条”支持政策。

三、联动发展情况

在长三角联动方面,联合上海、浙江、江苏自贸试验区举办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论坛,合肥片区“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芜湖片区“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等3项制度创新案例成功入选第二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目前已累计入选5项案例,为全国贡献了“安徽经验”。在省内联动方面,各联动创新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成效明显,部分复制率已超80%。结合实际不断开展创新探索,形成了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林业碳汇模式、散装出口沥青产地检验模式等一批制度创新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汪晔宇:

谢谢刘厅长。现在,请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依次作介绍。

赵明:

下面,我就合肥片区建设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355-236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jpg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

今年以来,合肥片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各项试点任务,坚持高水平开放、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活力持续释放,市场潜力和创新动力竞相迸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进

紧盯自贸试验区发展四项关键指标,精心谋划,创新举措,今年1-10月,片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概括起来就是“1153”:即进出口总额超千亿元规模,达1072.3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6.9个百分点。新设市场主体首超一万家,同比增长37.4%,实有企业达到4.5万余家。实际利用外资达五亿美元,占全市总量超四成。经济总量近三千亿元,前三季度片区实现GDP2901亿元。

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紧扣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定位,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优势强化“双招双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今年1-10月,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协议引资额1583.5亿元、同比增长30.4%。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面,推动大健康研究院建设,加快组建环境研究院,启动建设国仪量子先进仪器产业基地、航天宏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银河航天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等项目,持续优化和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率先在全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设备关键备件寄售维修型保税仓库,保障重点企业的设备全天候不间断运维服务。落户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安徽中心,为企业提供财产、货物运输、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保险保障支持,承保重点企业53家。持续招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等领域总部型、功能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格局。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启动建设大众安徽综合实验中心研发测试场,涵盖车辆行驶及组件测试、虚拟现实与工程、软件及应用程序开发等多项测试功能,将大幅提升大众安徽研发能力。引进白犀牛智能无人配送总部项目,在路权开放、路段测试、信号识别等方面实现突破。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智飞龙科马生物医药产业园、安科生物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积极申建医药医械柔性服务站,持续推动片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生态。

三、制度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一是深入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的工作路径,深入企业调研,收集梳理问题,列明任务清单,逐条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和创新举措,累计形成54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项成果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2项成果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二是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探索“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出口外汇收入监管、新型易货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片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8.2亿元,同比增长80.4%。探索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赋能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今年1-10月,中欧班列开行671标准列,同比增长23.1%。开展了全省首单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单笔业务办理时间由2-3小时缩短至几分钟。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试点“双保贷”业务,实行“信保+担保”双保险机制,有效降低中小微外向型企业融资成本,首批发放融资贷款共2300多万美元。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只进行一次生态环境行政许可审批,审批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目前已完成35例环评审批。探索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合规证明”的企业上市服务新模式,缩短企业上市合规证明申请时间,业务办理时限由30天缩短到3天。四是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改革,将不低于70%所有权分配给技术团队,推动30余项科技成果批量转化、9家企业签约落地,培育2家拟上市企业。针对支持中小微科创企业发展,创新建立“贷投批量联动”金融服务模式,以政府批量推送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为基础,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已有107家科创企业批量获得授信支持、授信额达1.93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堵点卡点,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双自联动”;持续深化落实安徽自贸试验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堵点,实施差异化探索;以通关便利化改革为抓手,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及保税维修、研发和再制造等新业态发展,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更好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合肥经济发展。

刘兴荣:

今年以来,芜湖片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审批改革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运行。1-10月,芜湖片区完成进出口总额427亿元,同比增长36.9%;实际使用外资(FDI)1亿美元;新增注册企业1707家,同比增长39.6%;前三季度片区所在行政区GDP达911.9亿元,同比增长2.4%。芜湖片区以不到全市6‰的面积,贡献全市60.5%的进出口额、41.8%的FDI、7.4%的新增市场主体。

355-236芜湖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兴荣.jpg

芜湖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兴荣

一是赋能产业发展,彰显制度创新辐射力。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工作路径,围绕主导产业逐一成立制度创新研究小组,常态化收集企业诉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前三季度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8条,涉及优化商事服务、贸易便利化、金融等方面,其中全国首创5项,省级制度创新案例17项,“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优秀制度创新案例。扎实开展改革试点专项行动计划,芜湖片区100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实施98项,落地见效83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狠抓“双招双引”,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光伏等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引资,1-10月,芜湖片区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3个,协议引资额681.8亿元。奇瑞“未来工厂”一工厂及50万台发动机项目、5GWh半固态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海立马瑞利新能源汽车空调及热交换器生产等项目加快建设,芜湖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特色产业园。引进货拉拉华东区域数字物流结算中心,颁发首张“网络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依托机器人产业集聚基地和龙头企业,举行集中签约仪式,获得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8个单项冠军,在“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榜单中位居第8位。信义集团签约落地一系列项目,形成玻璃和光伏产业覆盖原材料、辅材、机械装备、产成品的集群优势。

三是优化载体建设,提升对外开放带动力。统筹推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发展,做大做强菜鸟、天猫国际、宁波国际等跨境电商区域中心仓,持续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一般贸易、跨境电商均衡发展。芜湖综保区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绩效评估中综合排名第49位,较上一年度跃升19位,取得历史性突破。搭建扩大高质量产品进口平台,芜湖经开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创新促进示范区。加快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芜湖港入选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注册成立易货贸易平台公司,完成“0130易货贸易”首单试点。

下一步,芜湖片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制度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努力闯出芜湖模式,趟出芜湖路子,干出芜湖精彩。

刘冬:

蚌埠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工作目标和蚌埠片区重点工作,片区进出口、利用外资、市场主体引育、经济总量指标稳中有进,探索形成并复制推广数十项制度创新成果,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开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355-236蚌埠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冬.jpg

蚌埠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刘冬

一是关键指标持续优化。1-10月,蚌埠片区实现进出口60.96亿元,同比增长11.94%;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1452万美元;新增市场主体1089家,同比增长19.8%。

二是制度创新务实高效。宏观层面围绕为国家试制度、中观层面促进地方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微观层面围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着力在营商环境、外汇金融、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推动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1-10月,共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市级制度创新成果29项,其中12项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两项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十佳”制度创新案例。安徽省首笔第三方担保方式办理的套期保值业务等5项金融创新政策在全省率先落地见效。

三是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10月,蚌埠片区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1个,协议引资额18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10.7%;其中项目注册登记52个、注册率73.2%,项目开工建设32个、开工率45.1%,到位资金27亿元、资金到位率14.5%。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其中新型显示产业园一期、二期等项目已开工,凯盛科技年产1500万片柔性可折叠玻璃项目主体建构已完工,国显年产1350万片笔电/车载触控显示模组生产线设备已安装调试,昊方机电粉末冶金项目已投产。加快推进蚌埠综合保税区申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努力打造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一是抓机制强动力。强化调度、推进、协调三大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发挥外资外贸常态化服务机制作用,服务企业在蚌开展进出口业务,对外资外贸企业进行常态化摸排和动态更新,持续优化外资外贸关键指标。二是抓招商引项目。利用贸促会、外商投资协会、进博会和外资产业园等机构和平台,以平台建设带动吸引企业落地,积极谋划丰原集团中巴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外资储能电池和偏光片生产基地等项目。三是抓创新增活力。从投资准入、金融开放、贸易便利等领域探索创新路径。统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平台,进一步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海关全过程监管的完整闭合链条。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加快申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四是抓平台促开放。加快推动蚌埠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坚持规划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实施,优化功能布局,重点对接洽谈加工贸易型和保税仓储物流型企业,为批复后封关运营做好项目储备。利用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现有平台,谋划搭建省级外综服平台和蚌埠片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宁波远洋等船企在蚌埠港设立还箱点,探索推进海外仓等专业物流发展。五是抓服务优环境。加快编制《蚌埠片区管理办法》,指导服务蚌埠片区发展。加强RCEP分析研究,精准支持与成员国有经贸合作的企业,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重点关注康宁药玻、帝晶光电等有国际贸易业务企业经营发展。六是抓合作赋动能。积极推动甬蚌合作,加快总投资约5亿元的蚌埠高新区甬蚌产业合作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蚌埠片区与宁波片区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探索“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联动创新;发挥第二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溢出效应,加快推进会上集中签约的聚乳酸釜压发泡产业化项目等甬蚌合作项目落地见效。

蚌埠片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恳请大家继续予以关心支持,共同促进蚌埠片区高质量发展。

汪晔宇: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任务。请问站在新的起点上,合肥片区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推动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355-236新华社记者提问.jpg

新华社记者提问

赵明:

感谢您的提问。明年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省总体方案明确的试点任务将全部完成。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坚持扩大开放,提升制度创新水平。坚持目标导向,紧扣“为国家试制度”的战略使命,对照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针对性开展压力测试,争取在保税再制造、放宽境外人员从业限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的实践路径,问计于企、问需于企,探索实施海关进出口远程监管、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等创新举措。坚持效果导向,增强制度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试点、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模式,努力形成一批实实在在让企业受惠、让产业受益的制度创新成果。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片区内外联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聚焦科创金融、口岸通关、数字经济等方面,深化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合作。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积极申建联动创新区,推动制度创新联动实验、产业联动发展,将改革红利和制度成果惠及全市。

三是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试点任务方面,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重点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任务落地实施,确保到建设三周年,各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复制推广方面,持续关注国家和先发地区推出的新政策、新举措,在复制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具有合肥片区特色的创新成果。赋权承接方面,深化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建设,结合企业需求,争取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的赋权支持,提高赋权承接的精准度。

安徽日报记者:

今年以来,合肥片区进出口总额已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请问合肥片区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赵明: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在省商务厅、合肥海关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合肥片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开发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政策叠加效应,围绕海关监管便利化、贸易新业态、开放大通道等开展制度创新,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在海关监管创新方面。依托经开区综保区,探索实施“无感通关”“外发加工”“集团保税”等便利化创新举措,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推进“无感通关”全域覆盖,采取“提前申报、卡口采集、系统自动运抵验放”方式,实现车辆“无感”过卡,重车和空车通关平均用时缩减80%以上,每车每票可节省物流成本50元至90元。推进“外发加工”扩大产能,允许综保区内企业通过区外委托加工扩大产能,提升产量约25%。推进“集团保税”降低成本,将企业集团内的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对保税料件统一规划、采购、调拨和使用,助力某企业节约关税196.6万元。

在发展新型贸易业态方面。在安徽自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引入虹桥品汇合肥专区,建设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成全省首个数字经济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蜀山区块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等平台,推动9610【跨境电商出口直邮】出口包机全省首飞、9810【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全省首单落地,创新“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定制包机+海运直航”出口模式,带动跨境电商月清关量增长50多倍、月交易额增长70多倍。落地片区首单新型易货贸易。

人民网记者:

芜湖片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请问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

355-236人民网记者提问.jpg

人民网记者提问

刘兴荣:

2021年12月,芜湖片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复,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探索政务服务创新路径,为企业提供一流办事创业环境。一是聚焦机构重塑,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个主体对外、一颗印章审批”。二是聚焦无差通办,对标上海设立“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将“多窗受理”变为“一窗受理”。三是聚焦流程再造,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流程再造,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四是聚焦服务创新,通过帮办代办窗口、7×24小时政务服务、窗口无否决权等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芜湖片区首次承接多项省级层面审批事项,如批复了首个省级目录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总投资52亿元的奇瑞汽车智能网联超级一工厂技改项目;审批了首个省级辐射类环评项目——安徽信义新能源材料核技术利用项目;首次行使重大项目核准权限,总投资9360万元的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铁路站场工程改造项目获核准批复;完成首个网络货运线上能力认定——助力货拉拉项目顺利落地;实现首个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安徽富春纺织投资建设智能化精密纺纱项目;试行芜湖片区首个环评、排污许可“两证合一”项目审批——芜湖中瑞弹簧三期工程及扩能技术改造项目,有效赋能产业发展。

下一步,芜湖片区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机制,以集中事项清单优化、审批服务协调联动、审批队伍素质提升、审管职责边界明晰、审批服务信息支撑为重点,统筹协调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审批服务体系。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芜湖片区发展外向型产业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刘兴荣:

芜湖片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在前期梳理主导产业政策诉求清单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芜湖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注入更多新动能。

二是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强力推进“双招双引”,特别是加强对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的政策宣传,吸引外向型产业落户自贸试验区。积极引导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类企业集聚发展。拓展突破检测维修、保税研发、融资租赁等新模式新业态,争取将汽车发动机、变速箱保税维修项目在芜湖片区先行先试。

三是加快重点平台建设。依托芜湖港建设国家货运物流枢纽,依托芜宣机场建设专业航空枢纽,搭建服务外向产业的开放平台。围绕主导产业拓展国际市场需求,搭建新型易货贸易社会化服务平台,推动构建海关监管、外汇结汇、税收征管、跨境支付、信息物流等支撑系统,推动汽车、家电等产品更好走出去,促进大宗商品进口。做大汽车出口金融平台。继续做大芜湖瑞融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助力芜湖产汽车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四是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发挥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发展改革优势,做好芜湖综保区基础和监管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等工作,盘活低效利用土地,提升“亩均收益”。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力争2023年基本完成保税研发、检测、维修中心及国际贸易相关创新服务设施等主体建设任务,打造国际贸易升级转型示范基地、“保税+”国际贸易创新基地、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基地及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服务平台。建成智能保税仓二期,满足更多外向型企业拎包入驻。

谢谢各位媒体朋友,欢迎到芜湖实地调研采访。

国际在线记者:

刚才在通报中提到关于甬蚌合作方面的内容,请详细介绍一下蚌埠片区2023年在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355-236国际在线记者提问.jpg

国际在线记者提问

刘冬: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蚌埠片区按照“主动找准定位,主动结对共建,主动拉高标杆”的指示精神,升级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能级,强化对外开放。2023年,蚌埠片区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合作赋动能。

一是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共建,以物流一体化为突破口,聚焦通关便利化改革、产业协同发展等领域,推动共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北分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皖北上市加速器示范基地。发挥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蚌埠分中心项目作用,打造皖北进口商品集散地,推动蚌埠商贸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蚌埠工商学院等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进一步深化与金义片区战略合作,深入开展跨境电商联动合作。

二是大力推动甬蚌合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合作交流。推动蚌埠高新区管委会与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框架协议、蚌埠片区与宁波片区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从共推产业集聚、共建飞地园区、共建研发平台、共享人才资源、共促社会事业合作等五个方面与宁波通力协作、共谋发展。积极推进双方在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快推进甬蚌产业合作示范园项目落地,为承接宁波产业转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开展甬蚌重点企业配套合作提供承载空间。发挥第二届国际新材料大会平台作用,邀请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作为大会支持单位,揭牌甬蚌产业合作园区,集中签约10个甬蚌合作项目,现总投资额103.5亿元,另计划引进投资80亿元以上。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制度创新机制,围绕甬蚌两地共性需求,与宁波片区在跨区域合作、证照互认、通道通关等领域进行探索,共同创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三是切实发挥带动作用。围绕片区“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战略定位,全力支持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促进与联动创新区实现制度创新互鉴、资源要素共享。推动与联动创新区开展联动赋权,积极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加强延链合作,统筹区域内的优势产业资源,形成产业互补效应。

中国经济新闻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蚌埠刚刚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请问蚌埠片区在打造皖北地区开放高地,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进行了哪些试验和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355-236中国经济新闻社记者提问.jpg

中国经济新闻社记者提问

刘冬: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自揭牌以来,蚌埠片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的作用,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质效。1-10月,蚌埠片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1452万美元;实现进出口60.96亿元,同比增长11.94%。

一是提升开放平台功能,畅通对外贸易通道。集成自贸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平台功能,持续推进综合保税区申建,建成蚌埠创新馆、上海虹桥品汇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国务院11月14日正式批复蚌埠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蚌埠将充分利用国家对于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扩大跨境电商招引力度,深化与宁波、金华、苏州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合作,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敦煌网等现有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为外贸创新发展增添动力。促进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等新贸易业态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申报市场采购叠加跨境电商报关单693票,货值3.98亿人民币。

二是深化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化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今年1-10月,金融机构办理资本金便利化结汇业务80笔,通过区块链实现季度抽查核验8笔,金额合计115.62万美元,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约4天;实施出口货物退(免)税备案单证无纸化政策,让昊方机电等企业每月节省相关人力物力成本近万元;通过应用弱流通性货币结算新模式,打破弱流通性货币的壁垒,解决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在国外承包工程项目小币种收结汇不便的问题。

三是集聚外向型产业,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产业集聚作用,支持化工、玻璃等外贸优势产业抢占国际市场。持续加大外向型企业招引力度,着力引进有竞争优势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强化与临港新片区、金义片区合作机制,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方案,加强甬蚌合作,推动与宁波片区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生效。

下一步,蚌埠市将加快蚌埠机场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同时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搭建更多对外开放平台和载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打造淮河流域及皖北地区商贸中心、开放高地。谢谢。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再见!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