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专场
时间:2022年09月01日 作者: 稿源:省政府新闻办

355-236会场.jpg

会场

汪晔宇: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汪晔宇

今天举行“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8场——乡村振兴专场。我们邀请到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江洪先生,向大家介绍安徽10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周勇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红先生,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朱永东先生,他们将一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江秘书长作介绍。

江洪: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安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情况。首先,向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江洪.jpg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江洪

下面,我简要从3个方面介绍下安徽10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谱写了战胜贫困圆梦小康的壮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首站均深入贫困地区,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我们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江淮大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安徽篇章。

一是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全部纳入综合医疗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14万人次,完成34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家庭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基本医疗有了保障,孩子们都能有学上,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二是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积极发展生产、务工就业、创新创业,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788元增至2020年的14763元、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132元增至2020年的11659元,增长近5倍,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由3.8倍缩小至1.4倍,贫困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31个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累计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2万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5.4万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累计投资170亿元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村村通动力电工程;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2%,较2015年底提高23.7个百分点;行政村全部通宽带,光纤网络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过去长期困扰基层的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农村基层基础得到历史性夯实。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处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贫困村全覆盖,全省1.13万支扶贫工作队、3.2万名驻村扶贫干部把心血和汗水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极大夯实。3000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的1.76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33.83万元,年均增长51.4%。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彻底解决了全省绝对贫困问题,补齐了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巩固成果有力有效,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坚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践行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没有变,从“扶贫办”到“乡村振兴局”,为人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初心使命没有变,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是返贫防线全面筑牢。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推动全省上下做到了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优化设置村组网格23.96万个、遴选网格员24.11万人,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9.65万户、26.7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7成以上的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

二是低收入人口及时帮扶。加强监测管理,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确保帮扶对象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截至7月底,全省农村低保对象172.94万人、特困人口32.86万人,人均低保补助水平和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分别为457元/月、903元/月,农村临时救助水平达2289元/人次。

三是五大帮扶不断深化。35名省级负责同志继续联系帮扶35个县,保持定点帮扶工作稳定、投入力度不减,选派第八批驻村干部9840人、驻村工作队3334支,组织20个经济较发达县继续帮扶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百社进百村”等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形成“大帮扶”格局。

四是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通过投入促、产业强、就业稳、主体带、光伏助、消费帮、救助兜、政策添、改革推、防控保等十项举措,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2021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3618元、增长16.8%,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个百分点;3000个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4.42万元、增长31.3%;今年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79元,比全国高3017元,绝对值在脱贫县农村住户监测调查的22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全国第一。

三、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起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三位一体”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将全省104个县(市、区)分为先行示范区、正常推进区、持续攻坚区,分类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是五大政策衔接全面落实。在全国率先出台有效衔接实施意见,切实抓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和社会帮扶等主要帮扶政策衔接,制定出台60项衔接政策,构建起“1+33+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将2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各类资源倾斜支持。

二是五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深入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农村生态保护、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大提升行动”,全面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动能。目前,3000个脱贫村实现产业帮扶项目全覆盖,82.8%的脱贫户发展了产业项目;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242.3万千瓦,累计发电收益118.68亿元,居全国前列;历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87亿元,为产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195.4万人,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4.59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76.5%;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三是五大振兴步伐加快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深入实施,涉农“双招双引”全面发力,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达到18368元,10年间增长156.5%,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962个。

回首过往路,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把脉定向,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奋进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汪晔宇:

谢谢江秘书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

江秘书长您好,刚才介绍到安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想了解下安徽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谢谢!

355-236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提问.jpg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提问

江洪:

谢谢你的提问。在脱贫攻坚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衔接有序、高效顺畅、保障有力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是建立健全了完善的领导机制。我们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全力推进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建立“一抓双促”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政策机制。我们将“五个一批”进一步细化为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智力、社保兜底、健康、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社会扶贫】,形成了“1+20+N”的政策体系,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坚持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起与脱贫攻坚要求相匹配的投入体系;坚持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提出一揽子特惠举措,确保攻克“坚中之坚”。

三是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两该两不该、六看六确保”,切实强化“六个精准”,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行“四单、四严、四覆盖”,切实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成色。我们开展“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全面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我们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施“四个千方百计”,全力克服疫情灾情影响。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在全国率先实行第三方监测评估全覆盖,全面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

四是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创新机制。我们充分发扬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小岗精神,充分结合安徽实际,充分尊重基层的创新创造,敢于创新有利于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敢于突破制约脱贫攻坚的机制体制障碍,探索形成了“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一自三合”小额信贷、光伏扶贫、项目库建设等一批在全国叫的响的脱贫攻坚安徽模式,全省3个集体和1名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安徽智慧、安徽经验。

中国新闻社记者:

王厅长您好,为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两强一增”行动,请问“两强一增”行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355-236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jpg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王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红.jpg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红

郑栅洁书记来安徽工作后,提出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对标沪苏浙,我省在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和农民收入方面差距依然较大。我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浙江的59%,农业亩均产出率为浙江的61%,科技贡献率低于苏浙,农民收入比全国低563元。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就是要拉高标杆,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追浙江,农民收入超全国、赶江苏。

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两强一增”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两个翻番、一个赶超”。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翻一番,农村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科技强农方面,实施6项行动,即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省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入效应,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机械强农方面,实施6项行动,即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标准地”改革、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补齐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短板,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实施4项行动,即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分类推进、精准施策,补齐短板。

方案出台以来,郑栅洁书记、王清宪省长多次调研“两强一增”行动进展情况,就有关事项作出安排部署,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省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工作专班,将“两强一增”行动任务分解到省直有关单位和各市,省政府每月召开调度会议。通过新闻媒体、会议宣讲、专题授课等形式,对“两强一增”行动进行宣传解读,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两强一增”行动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一是种业振兴加快推进。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712份,已入国家种质资源库5041份、居全国第一。启动大豆、花生、油菜、青贮玉米等11个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攻关,成功创制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的农作物种质127份。推进种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为349家种业企业新增授信32.3亿元,落实新增贷款28.1亿元。

二是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全省共选认科技特派员14511名,在所有行政村开展结对服务。组建科技特派团370个,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开展全产业链服务。新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5个,总数达542个,遴选发布省级农业主推技术78项。

三是新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进展较快。已与研发企业达成合作意向59项,取得阶段性成效23项,有5项已经通过省农机鉴定(安庆中药材切片切块机,宣城畜禽粪污发酵翻堆机、山核桃采打机、自走式采茶机,省农科院瓜蒌脱皮洗籽机)。

四是农业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新增水稻育秧中心163个、粮食烘干中心159个、全程机械化农事中心132个。今年水稻机插秧面积1772万亩、同比增加197万亩,机插率4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五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发力。今年510万亩建设任务已落实到95个县、543个项目,其中321个项目完成施工招投标工作,222个项目开工建设,已建成面积161.8万亩。持续推进“小田变大田”,已改造1460万亩,单个田块平均面积由3.4亩增加到8.7亩,有效耕种面积增加3%-10%左右。

六是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民收入10570元,比全国(9787元)高783元,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5.6%,增速继续高于GDP(3%)、高于城镇居民(4.7%)。

新华社记者:

周局长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安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来之不易,请问下一步如何巩固好、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355-236新华社记者提问.jpg

新华社记者提问

周勇:

谢谢你的提问。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去年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周勇.jpg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周勇

一是进一步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到村到组、帮扶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发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作用,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持续推进政策、工作、责任“三落实”。

二是进一步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完善网格化监测,做好日常监测,加强动态管理,做到走访排查、动态管理、风险排查处置和精准帮扶“四个常态化”,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并提供针对性帮扶举措,做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风险消除。

三是进一步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推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大涉农“双招双引”力度,推进脱贫地区产业提升行动,全面落实稳岗就业和兜底保障政策,千方百计降低疫情、灾情影响,确保脱贫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四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作用,加快衔接资金的支出,推动项目早实施、早落地、早见效。

五是进一步加快脱贫地区全面发展。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培育既富民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脱贫县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持续加大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倾斜聚焦,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六是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根据安置点规模和搬迁群众实际,积极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强化针对性就业帮扶,加强组织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促进搬迁群众“安心、安居、安业”。

安徽日报记者:

王厅长您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请问十年间,安徽农民收入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就促进农民增收,我们有哪些政策举措?

355-236安徽日报记者提问.jpg

安徽日报记者提问

王红: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省2021年农民收入达到18368元,比2012年(7160元)增长156.5%,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0位提升到第11位,为全国平均水平(18931元)的97%,在全省各项人均指标中,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2020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每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与全国持平,6年年均增速9.22%,比全国高0.43个百分点。

二是农民收入在全国位次前移。从2015年的18位提高到2021年的11位,前进7个位次,是全国进位最多的省份。

三是与全国差距逐渐缩小。从绝对差距看,2015年安徽与全国差距601元,2017年扩大到674元,2021年缩至563元。从相对差距看,2015年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相当于全国水平的94.7%,到2021年已经相当于97.0%,相对差距缩小了2.3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十三五”以来,我省农民收入增幅始终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6年2.49:1下降到2021年的2.34:1,明显低于全国的2.50:1。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落实好“六稳”“六保”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从四个方面着手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尽快实现剩余劳动力到岗就职;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涉农县区全覆盖,促进本地用工和灵活就业;进一步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力争在现有23.1万个公益性岗位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是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300亩左右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三是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建设专用品牌粮食、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是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预警监测,有效落实救助帮扶,形成长效增长机制;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

安徽商报记者:

朱局长你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关键。请问财政资金是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和脱贫成果巩固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安排。谢谢!

355-236安徽商报记者提问.jpg

安徽商报记者提问

朱永东: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从严从实抓好扶贫项目实施,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2016-2021年,我省连续六年在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永东.jpg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永东

一是大幅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十八大以来,我们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40.19亿元,收官之年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总量是2013年的近10倍。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继续保持财政投入力度不减,2021年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66.65亿元,较2020年投入资金增加2.7亿元,2022年进一步增加到169亿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和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期,我们在20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将40余项中央和省级涉农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围,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累计整合资金投入脱贫攻坚511.8亿元。在全国首创“一方案一办法三清单一台账”机制,实现“项目—资金—绩效”的闭环管理。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我们保持政策稳定,在衔接过渡期的前三年继续实施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

三是从严从实抓好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全面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绩效监管,建立了负面清单,实行资金项目公开公示,每年开展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赋予县级党委政府更充分的资源配置权,将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由县级负责统筹做好资金项目匹配,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全国率先开展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试点,形成“一二三四五”项目库建设模式,实现了由“资金等项目”到“项目等资金”的转变。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实施各类扶贫和衔接项目16.9万个,涵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人居环境加快改善提升、贫困群众加快增收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渡期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好乡村振兴,管好用好资金、谋好建好项目是重要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确保过渡期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建立稳定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进一步突出重点,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县予以适当倾斜支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资金绩效监管,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强化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加强资产运营和双招双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

王厅长您好,安徽省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近十年来,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目前在农村改革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355-236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提问.jpg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提问

王红:

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发起“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来,江淮儿女艰辛探索,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农村改革样板,改革创新已成为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蹄疾步稳、亮点纷呈。

一是2016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比全国提前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为8057万亩承包地上了“户口”,向1200多万农户颁发了“铁证”,给5000万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二是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全省耕地流转面积4546万亩,流转率达到54.6%。

三是2020年底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基本建立,全省共确认集体成员5500万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541亿元,村均集体资产达到949万元。

四是2016年8月,在11个县(区)选择1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之后,逐步扩大改革范围。截至2021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1.15万个、占比72.2%;累计248万农户、942.4万农民通过入股成为股东;参与改革的村共获得收入7.8亿元;参与改革的农户获得财产性收入17.1亿元。

五是在滁州市全境和金寨、泗县、东至等11个县(市、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下一步,我省正在谋划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初步考虑,实施十项重点改革:

一是在优化农业生产服务方面,有序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持续“小田变大田”改革,完善“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机制,探索农业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体制改革。

二是在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方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殡葬改革试点。

三是在增进农民群众福祉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改革试点,探索解决农村“人地矛盾”方法路径,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汪晔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