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安徽自贸试验区一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作者: 稿源:安徽省政府新闻办

355-236会场.jpg

会场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355-236主持人.jpg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明武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去年9月24日揭牌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路军,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宁波,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操龙灿介绍安徽自贸试验区一周年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请张厅长做介绍。

张箭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355-236张箭.jpg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张箭

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关心支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安徽自贸试验区自去年9月24日揭牌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下,三个片区积极作为,以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劲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9+3+N”专项行动计划,一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改革开放试验田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彰显,对外开放活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日益突出。今天,我向各位媒体通报三个方面内容。

一、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及初步成效

一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注重推进五个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注重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更加精准清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系统谋划组织机构设置、实施方案编制、发展路径实践,为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高规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均成立管理机构。高质量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出台《关于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先导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以及20余个专项领域政策文件。高标准推进建设任务,112项试点任务落地见效73项,完成率65%,超额完成50%的周年目标,探索形成一批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二)注重对标对表、激发活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提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深化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改革,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进一步凸显。今年前8个月,自贸试验区内实现进出口976.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2.4亿美元,税收收入242.2亿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2%的进出口额、10%的外商直接投资。提升贸易便利水平,在全国率先开展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试点、率先实现内河港口集装箱区块链DO模式,建成全省首个快递类跨境电商监管场所,9610零售出口包机实现首飞。提升外资质量效益,实施2020年自贸试验区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建成全省首个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大众和奇瑞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项目、蔚来科技等总部项目、中德双元制职业培训等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提升开放通道能级。正式开通我省首条至欧洲定期货运航线(合肥—伦敦)、直航日本的外贸班线(芜湖—日本),合肥中欧班列线路增至60条、覆盖14个国家、通达52个国际节点城市,“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模式常态化运营。

(三)注重差异探索、系统集成,“科创+产业”制度创新特色日益彰显。充分发挥科创和产业优势,坚持系统性、集成性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筑势赋能。推出一批科创成果转化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实施科创资源“全链条、多节点”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知识产权服务模式,落地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挂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1300家。推出一批人才招引新模式。“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案例,建成全国首个面向留学人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深化国有新型研发机构集成化改革,自贸试验区吸引高层次人才超千人。推出一批金融开放新模式。自贸试验区集聚74家金融机构,争取国家相关产业基金投向重大项目。6项国家外汇政策试点以及多项跨境金融政策率先落地。搭建“金融超市”线上自选平台,推出“自贸贷”和科技云贷等金融产品、经常项目单证审核“白名单+自律监管”模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注重着眼全局、服务大局,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探索对内对外开放新路径。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共同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长三角G60环境科技跨区域产业链集成创新机制”“联动接卸、视同一港”监管创新等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率先开展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试点。长江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合肥国际陆港申报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自贸试验区企业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农业和光伏发电项目,带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联动创新区建设。按照“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原则,推出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一批6个联动创新区,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

(五)注重需求导向、赋权赋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系统推进“放管服”,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要素集聚。一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9927家。深化改革创新。推出安徽自贸试验区212项赋权事项的特别清单。推出涉企经营许可清单(自贸试验区版)54项。实施“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环评审批监管改革、“一业一证一码”改革等试点举措,试行商事主体确认制改革。加强法治保障。编制《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保障改革创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组建自贸试验区仲裁中心和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中心)。强化涉企服务。深入实施“四送一服”工程,建立“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探索“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行政服务体系,举办自贸试验区专题推介、政银企对接及政策宣讲等活动,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件大事

我们盘点总结了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十件大事。

一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揭牌。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标志着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入全面启动建设阶段。

二是出台《关于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先导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7月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先导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73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自贸试验区建设“三个从优”“政策优先”等保障机制。

三是共同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5月10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在上海成立,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代表签署联盟协议,发布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5月27日,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一市三省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一体化发展备忘录》。启动建设省内第一批联动创新区。

四是制订《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9月8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经省政府第1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五是推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212项赋权事项的特别清单。7月28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的决定》。

六是一批“国字号”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2020年10月,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地蚌埠;11月,合肥经开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今年4月,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语音技术)获批筹建;6月,蜀山经开区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月,合肥高新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电)。

七是跨境电商等一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新突破。今年5月,跨境电商出口包机首飞,新建全省唯一快递类跨境电商监管场所;6月,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出口专列首发;7月,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首票B2B出口海外仓业务首单通关;9月,全省首个跨境电商保税进口退货中心仓建成运营。保税维修、市场采购贸易实现新突破。

八是一批金融开放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资本项目外汇改革试点;设立省内首个针对自贸试验区专设的贷款产品;使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完成首笔人民币资本项下输出、贸易项下回流;首发落地扩大提款币种自主选择权和优化审核收结汇业务;完成省内首笔外汇NRA账户结汇业务。

九是与沪苏浙干部双向交流、多层次培训对接等深入推进。专门面向自贸试验区,开展干部人才双向挂职、跟班学习、实践锻炼。举办10多场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专题培训班,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管理队伍能力水平。

十是全面打造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升级版。在自贸试验区率先推行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开展“一照通”“一业一证一码”改革,施行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

三、近期重点工作安排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使命担当,锚定目标任务,更大力度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落地落实。落实《关于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先导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专项行动计划,力争到两周年试点任务完成80%,形成一批有全国首创意义制度创新成果。出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二是着力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要素跨境流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聚力打造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贸易中心,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谋划“一中心”“一枢纽”“两基地”,就是建设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国际货运物流枢纽,以及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贸易产业融合发展基地。三是着力打造“科创+产业”制度创新“高原”“高峰”。制定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开放创新一揽子清单举措,助推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集群。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批改革试点。积极引进具备资源要素整合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商协会、金融机构等入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科创领域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四是着力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动态调整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凡是片区有需求和有承接能力的,依法依规及时下放。省、市两级出台的支持产业和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凡优于自贸试验区现有政策的,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普遍适用。五是着力服务链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推出新一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践案例。加强与中部自贸试验区联动合作。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厅长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国际商报记者:路市长您好,我是国际商报记者。合肥片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一年来,合肥片区围绕这个战略定位开展了哪些差异化探索和特色化创新,形成了哪些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

355-236国际商报记者.jpg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路军:感谢您的提问。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自贸办的直接指导下,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的战略定位,紧扣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和标准规制流程再造等三种制度创新类型,形成了一批覆盖面广、精准度高、首创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长三角G60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被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列为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我们主要是通过“三个聚焦”来推动制度创新。

355-236路军.jpg

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 路军

一是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制度创新。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在海关大力支持下,创新实施“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试点,对企业进口精密设备、仪器和原材料等实行“口岸外形查验、属地拆封查验”方式,平均每票通关时间压缩3-5天,仓储费用节省4万元,有效规避了影响产业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保证产业链平稳增效。打造“多元创新培育海内外跨境电商集散基地模式”,创新“跨境电商+中欧专列”出口模式,提升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带动跨境电商月清关单量从获批前2万单增至获批后超100万单,增长50倍;月交易额从获批前的53万美元增至获批后的3870万美元,增长73倍;落地“‘抵港直装’作业监管模式”,实现了企业仓库与港口作业间货物的“零延迟、零等待”;创新“外商投资‘集成管家式’全周期服务保障机制”,为外资企业提供全程留痕、全链保障的管家式服务。

二是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推动制度创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聚焦 “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双元制改革模式”,合肥学院与大众安徽设立国内首个具有中德双元制高等教育元素的现代产业学院——大众学院,为大众安徽乃至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持续输送高端应用型人才;开展“综保区内企业全流程‘外发加工’试点及加贸监管优化”,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助力联宝科技成为合肥首家营收“千亿”企业;落地“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帮助安徽叉车集团节约资金2000万元、订单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半天;实施“长三角G60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集聚节能环保企业150家,年产值超200亿元。创新“一站式金融智慧服务模式”,着力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目前累计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余家,提供资金支持近20亿元。创新“科创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推出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纯信用贷款产品,现已支持企业30余家,贷款额度超亿元。

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创新财政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式,放大了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杠杆效应, 大幅缩短了股权投资企业以及股权退出的周期。目前,合肥创新院已对110家科创企业使用了产业化经费,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成功探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标准体系”,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建立国家标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探索开展“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化改革”,建立企业化运营以及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借力资本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投资决策时间由6个月缩短至1个月左右,合肥创新院现已孵化企业170家,注册资本总额16亿元。联合推广“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满足企业对于跨区域高端中介服务的采购需求,有效提高了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创新水平;推动“知识产权‘轻松售、轻松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精准对接科研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

自揭牌设立以来,合肥片区内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不断集聚,截至9月底,合肥片区实有企业3.47万家,其中,新设立企业8700家;新签约入驻项目562个,协议引资额超两千亿元。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一期)及研发中心项目、腾讯(合肥)智慧产业总部基地项目、合肥邮件处理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入驻。

下一步,合肥片区将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机遇,用好更大改革自主权,聚焦系统集成创新和差异化探索,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真正发挥自贸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强大动能,努力把合肥片区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制度创新的引领区。

人民数字记者:宁市长您好,我是人民数字记者。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请问芜湖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进展?

355-236人民数字记者.jpg

人民数字记者提问

宁波感谢您的提问。对于“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这个命题,芜湖市见事早、行事快,在去年揭牌之初就在谋划推进。主要考虑是以实体化运行片区管委会为统揽,从人、地、权三个维度着力,确保统筹发展见实效。

355-236宁波.jpg

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 宁波

一是去虚向实,实体化建设自贸试验区。改变依托开发区设立自贸区管理机构的方式,成立实体化、独立运行的片区管委会,内设“四局一中心”,探索企业化管理,并建立“准一级”财政,做到“主体实”。把打造开放型产业集聚区作为突出任务,把建成芜湖市乃至整个皖江皖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制高点作为中短期目标,做到“任务实”。成立片区行政审批局,承接市级全部权限和省级部分赋权,做到“服务实”。

二是推行法定机构改革,打造高质量创业队伍。创新人事制度改革,将自贸片区建设成全市招引外向型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全市培养外向型经济干部的重要基地。广泛招揽人才,委托国内顶尖猎头公司,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刊登公告,面向全球招聘,引起强烈反响,海内外1600名英才踊跃竞聘,首批27名人才即将到岗。开展全员竞聘,除管委会主任和常务副主任外,其他所有人员打破身份和级别限制,一律通过竞争上岗方式竞聘专员。强化绩效考核,设置制度创新、营商环境、经济发展三大核心考核指标,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按比例兑现工资总额;把指标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员工按完成情况兑现个人收入。

三是直辖综保区,打造皖江皖南区域开放型产业制高点。将综保区划归片区管委会直管,片区管委会与综保区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产业规模、产业层次和产业形态上提出更高要求,聚焦国际贸易便利化开展制度创新,支持奇瑞汽车、楚江集团、三只松鼠、长信科技等企业利用综保区推进保税维修、大宗贸易回流等业务,引进京东数字产业园、菜鸟跨境电商中心仓、宁波国际智慧物流数码港等一批服务贸易项目,加速推进综保区转型升级。今年1-8月,综保区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8.2%。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进出口额翻番,2025年底进出口额再翻番。

四是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组建行政审批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设置片区行政审批局,统一承接市级全部事项和省级部分赋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标准化、高水平做好片区行政审批服务。聚焦贸易、金融、物流、科技等方面堵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成果。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 江海联运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人民币境外放款输出+出口贸易回流”为安徽自贸试验区首笔金融创新业务,奇瑞双向贸易平台通过易货方式换回电解铜3.4万吨、价值3.1亿美元。聚焦主导产业“双招双引”,先后引进投资100亿的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投资100亿的奇瑞未来工厂项目等一批行业龙头项目。截至目前,片区累计签约入驻182个项目,协议引资1843.79亿元。

下一步,芜湖片区将充分燃烧创新活力,以“双招双引”为抓手集中突破国际贸易,以制度创新为推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牵引大幅优化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同类自贸试验区先进水平。

安徽卫视记者:操市长您好,我是安徽卫视记者。《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到蚌埠片区要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请问蚌埠片区自揭牌以来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355-236安徽卫视记者.jpg

安徽卫视记者提问

操龙灿: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是我市在蚌埠片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蚌埠市全力推动,产业发展成效初显。主要体现在“五个一批”。

355-236操龙灿.jpg

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 操龙灿

一是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先后研发了全国最薄触控电子玻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TFT-LCD基板玻璃、最柔可折叠盖板玻璃、最全硅基新材料成套加工装备、聚乳酸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技术等科技成果,特别是超薄玻璃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二是打造了一批创新平台。近年来,蚌埠依托凯盛集团、丰原集团等企业,创建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新材料创新平台,目前已拥有新材料领域国家创新平台11个、省级创新平台58个、公共科技服务机构22家,构建起新材料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力军。三是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如建成投产150吨/D超薄电子显示玻璃、35吨/D8.5代线TFT-LCT玻璃基板、年产3.5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年产8.5万吨高光学纯乳酸、5.3万吨聚乳酸等,建成了全球产品链条最全、技术工艺最强的聚乳酸产业链条。四是引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不仅凯盛集团、丰原生物等本土企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还吸引了康宁药玻、帝晶光电、鸿程光电等一大批头部企业投资落户,形成了蚌埠新材料产业“众星云集”的发展场面。五是健全了一批产业链条。其中,硅基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及应用材料三条产业链条;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四聚一素”产业体系,目前初步构建起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等产业链条。

下一步,蚌埠片区将进一步精准定位,做大做强硅基生物基等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五个方面工作。概括起来就是“12345”。“1”是坚持一个核心战略,即坚持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2”是抓牢两个工作抓手,即紧扣项目投资和双招双引两个“抓手”。“3”是聚焦三项重点工作,即加快骨干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升级和工业互联网打造。“4”是把蚌埠片区建设融入皖北“四化同步”发展大局中。“5”是建立并用好五项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一是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生态的思维,推动自贸片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多链协同、互动耦合。二是强化问题导向,编制“五个重大”清单,抓纲带目推动蚌埠片区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三是严格落实重点工作、主要指标提示预警、滞后工作约谈机制和考核末位单位公开表态机制,倒逼工作落实、效能提升。四是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打造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五是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凡事“想透说清干实”,推动理论功底、政策水平、实际操作“三位一体”,提高蚌埠片区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主持人:自贸区的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所以我们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够多加支持并大力宣传安徽的自贸区建设相关内容。本场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