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时间:2020年05月19日 作者: 稿源:安徽省政府新闻办

会场

  主持人: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暨集中采访活动的第二场发布会。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武潇

  来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家非常熟悉,也格外亲切。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各类各级媒体来高新区采访报道,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等已成为高新区靓丽的名片。刚才,大家分别到离子医学中心、华云数据、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本源量子四家企业进行实地采访,相信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要求安徽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四年多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创新已成为安徽发展最强劲的增长引擎、最鲜明的时代特色。2019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68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居第六,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之路,为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便于大家全面了解、深入报道,今天上午,我们邀请了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同志到会,介绍高新区矢志创新、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同志、副主任方向民同志、副主任刘登银同志,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还邀请了2位企业负责人到会,分别是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执行总裁鹿晓亮先生、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副院长黄叙新先生,请他们介绍企业复工达产、创新发展情况,在发布会结束后,现场接受大家的集中采访。

  首先,请高新区管委会宋道军主任作情况介绍。

  宋道军:今年以来,面对突出其来的新冠疫情,合肥高新区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社会秩序加快全面恢复,创新发展连续获得好成绩。年初,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通报,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全国第6位,实现争先进位,连续六年稳居全国前十;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了合肥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成为省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数字经济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宜居宜业生态高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团结拼搏。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做好“又高”和“又新”的文章,下好创新“先手棋”,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在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上真抓实干、奋力进取,争当“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宋道军

        一、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指标再创新高

       (一)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全国领先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全国领先。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激励带动园区企业;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 9.1%,处于全国前列。二是各类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4万,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超过3万人,集聚国际化尖端人才39人,外籍常驻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占从业人员比达4.5%,位居全国前列。三是现代科技创新体系趋于完善。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79家,2019年引进培育国字号平台1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31个,成为全国创新平台最密集区域。

        (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实施有力。实施园区企业梯度培育计划,2019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93家、高成长企业502家,上市企业、国家高企、高成长企业数约占合肥一半。二是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园区二、三产比重优化到41:59,三产增速保持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率达31%。三是园区经济总量再上台阶。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国际创新资源要素加速流入。引进德国亚琛(合肥)创新研究院、美国坦能清洁设备、阳光医疗、速来马等外资项目20余个。与跨境创投服务平台美国巴特恩、中以天使汇、加拿大曼尼托巴加速器等,在产业基金、投资项目、孵化器建设等层面开展新合作。二是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园区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91家、研发机构81个,拥有欧美日和PCT专利逐年增长。三是长三角一体化融入程度不断加深。在双创基地、产业联盟、数字经济等多个方面主动融入长三角,与杭州滨江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推动产业承载、营商环境和为企服务水平领跑长三角。

        (四)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中有进

        一是基础创新能力表现耀眼。精准高效推动“科大系”、“中科系”、“电科系”科技成果转化,近四年落户科研人员创业企业600余个,近三年校企合作项目数、当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30%以上增长。二是生态环境愈发优越。2019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园区能耗连续七年下降、排名全国第5,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7%。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全省率先上线开发区政务服务平台分厅,率先实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制度改革并发出首张“一次都不跑”的营业执照,市场主体突破4.2万户,其中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户,近三年保持40%以上爆发式增长。

        二、坚定实施发展新举措,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一)发展新产业,构建创新发展“增长极”

        落实省、市加快“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决策部署,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一是推动优势产业裂变升级。优势产业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阳光电源逆变器、华米科技的可穿戴设备,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国际化企业;科大讯飞、国盾量子分别成为全球语音产业和量子通讯产业的领跑者。我们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网络安全等五大领跑产业,以“中国声谷”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2019年营收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3%,“中国安全谷”获批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以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为核心的“芯之城”建设如火如荼,支撑合肥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三个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等,擦亮合肥产业品牌。二是开展新经济精准招商。针对新经济产业链不足和薄弱环节,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2019年签约新经济项目超400个、协议总投资超700亿元,中科寒武纪合肥研产中心、中科曙光安徽总部基地、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四维图新第二总部、上海移远全球研发中心等一大批高质量新经济项目落户。三是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四个领域,梳理“新基建”及关联项目41个,总投资约216亿元,力争在新基建赛道中加速领跑。组织编制“中国声谷”新基建项目服务目录88项,引导带动人工智能新基建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落地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华云大数据、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等建设项目,今年内力争实现5G网络全覆盖。

        (二)搭建新平台,强化创新发展“牵引力”

       用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围绕 “2+8+N+3”的重大平台载体布局,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从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到产业技术研究院,到新型研发机构,到高端企业研发平台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三位一体”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由大科学装置集群、量子信息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构建基础核心科学平台,由离子医学中心、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点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产业应用创新平台,由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开放平台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二是集聚以转化成果为导向的新型创新组织。实施“名校名所名企”战略,出台了《合肥高新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工作方案》,推动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新型创新组织。2019年引进安徽大学绿色研究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海康威视智能视觉合肥中心、华为研究院等10余家新型研发平台,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100多个,转化各类成果800余项。三是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助推计划”,2019年定向支持83家企业、178项技术、181个产品,调集优质资源,推进协同攻关,着力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筑牢自主尖端前沿征地。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子治疗样机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5G毫米波滤波器诞生,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问世。

        (三)创造新供给,营造创新发展“生态圈”

        依据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安徽省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要求,加快建设融合资金、人才、市场、技术、服务等多种关键要素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强化金融要素支撑。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集聚基金170余支,总规模超2100亿元,提供天使投资、省青创资金、创新贷等全方位投融资服务。2019年财政金融产品扶持新经济企业397家次,新增扶持资金15亿元。二是率先推进企业服务集成供给。以区域品牌——“合创汇”为抓手,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通合创券、房源汇、政策通、金融超市、市场汇、双创载体服务、高价值专利评选等线上应用,高效满足企业需求。打造“链通高新”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品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产学研合作、政银担配套、人才要素对接、政策宣贯等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创新开展应用场景供给。启动建设城市大脑、智慧教育、未来健康、无人网点、自动驾驶、量子应用、未来制造等七大新经济应用场景,为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孵化提供试验空间和创新土壤。2019年,39家新经济企业的84项产品和服务获得示范应用支持。

        (四)探索新治理,塑造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围绕科技新城的建设定位,强化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四年来启动实施近60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总投资近50亿。实施“名校战略”,引进合肥六中、中国科大附中等知名教育资源,建成或在建安医高新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优质医疗机构。二是推动园区管理智慧化生态化。上线区级“智慧城管”平台,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网格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水平。建立河长制信息化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河长制建设,2019年PM2.5、PM10指标全市最优。三是全力塑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国率先编制《营商环境指数》,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全国首个开发区层面的营商环境指数。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和谐劳动关系”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2019年再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殊荣。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经济,加速推进新基建、布局新产业、培育新消费、创造新模式,全力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开发区的“排头兵”,为全市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谢谢宋主任的介绍。下面请两位企业负责人进行介绍,首先有请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执行总裁鹿晓亮为大家做介绍。

  鹿晓亮:一、创新路上永不止步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执行总裁 鹿晓亮

  科大讯飞成立以来,长期从事语音及语言、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推理及自主学习等核心技术研究并保持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

  2018年至今,科大讯飞在技术方面已获得24项世界冠军。其中,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国际权威英文语音识别大赛“CHiME-6”中,科大讯飞联合中科大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USTC-NELSLIP)在给定说话人边界的多通道语音识别两个参赛任务上夺冠。这是自2016年以来,科大讯飞第三次参加这项国际竞赛并连续夺冠。

  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还有着众多开创性突破:2012年,语音合成技术自然度关键指标在全球唯一超过普通人发音水平;2015年,语音识别技术在会议场景下转写准确率在全球首次超过专业速记员水平。2017年,科大讯飞“智医助理”成为全球首次通过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医学人工智能系统。2019年,在SQuAD 2.0挑战赛上再次刷新纪录,并在EM(精准匹配率)和F1(模糊匹配率)两项指标上面超越人类平均水平……

  在实现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的同时,科大讯飞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助力科技防疫战。疫情期间,这些技术成果都很好地应用到了科技战疫当中。

  二、人工智能辅助疫情防控,打响科技防疫战

  1、在医疗抗疫方面: “智医助理”已覆盖安徽省内66个区县,每天筛选潜在人群,将病历分析报告提交给安徽省卫健委做决策参考;“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目前已累计对全国30个省5552万人次进行了疫情跟踪随访;“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平台”3秒就能完成一次辅助诊断,有效提高医生诊断效率;“新冠肺炎康复智能护航系统”助力全武汉的方舱医院对患者进行系统性防护管理,并在北京、天津多地推广使用。

  2、在教育抗疫方面:科大讯飞的“停课不停学”解决方案已覆盖安徽、湖北等21个省6500余所中小学1500余万师生。

  3、在政务服务抗疫方面:科大讯飞开发的“皖事通”APP为市民提供“安康码”抗疫、口罩预约、空中课堂、疫情查询等服务,累计总访问量约3亿次。

  4、在援助国际抗疫方面:在国内疫情受到控制后,科大讯飞又响应国家号召,对内助力严防境外输入、对外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工作。

  (1)向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多地的海关、隔离点捐赠讯飞翻译机,助力基层工作对外交流,严防境外新冠肺炎病例的输入。

  (2)无偿援建韩国“AI外呼抗疫系统”,已在韩国京畿道、大邱市、首尔市等多地使用;科大讯飞承建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国际版”帮助全球中文学习者“停课不停学”,目前已在18个国家中推动上线合作。

  三、全面支持社会复工复产

  当前,全国正处在复工复产的推进期,中央政策指出,“要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在线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健康码、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等各种高效管理和便民服务,已经同水和电一样,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消费习惯将会延续下去,形成对新基建的强烈需求。

  下一步,科大讯飞将继续关注和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刚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新基建中的“引领”作用,释放出科技力量助推各行业复工复产。

  主持人:谢谢鹿总的介绍,下面有请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副院长黄叙新同志为大家做有关情况介绍。

  黄叙新: 2014年6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双方分别委托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研究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以企业化运作方式推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科技引领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副院长 黄叙新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合肥创新院先后被认定或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服务平台、安徽省精准医疗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等荣誉。围绕“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创新院全力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生态体系。结合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建设15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多渠道引培双创团队百余个,其中荣获国家各类双创人才称号39人。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8项,项目总金额2.5亿元。孵化参股企业131家,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21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家入选高新区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659项,直接带动社会就业3000余人。构建“引导性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产业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多途径帮助22家孵化企业获得各类基金投资超过2亿元。

  回顾这条创新之路,创新院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下放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不低于70%;围绕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岗位聘用+柔性聘用”灵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专业结构配比;围绕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定向投资基金,探索国有产权投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因在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方面的突出表现,2018年10月,合肥创新院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2019年11月,合肥创新院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这是对合肥创新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又一次肯定。

  道阻且长,在这条创新之路上,创新院将再接再厉,步履不停。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原创性可产业化成果,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高水平成果转化,引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着力建设成为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聚焦生命健康产业,结合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的五大环节,打造“健康技术研发+健康装备制造+健康服务促进”产业链条,着力建设成为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基地。以产业互联赋能产业数字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基底”建设,聚焦新能源、信息、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物流交通等安徽省主导产业,着力建设成为安徽省数字经济高地重要载体。在奋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益”的当下,加快产业集聚、促进资金集聚、推动人才集聚、强化服务集聚,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接轨上海为重点,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成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基地。以一批领军企业牵头,围绕环境与公共设施集中推进环巢湖治理、环境气象综合立体观测、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项目,着力建设成为美好城市重点项目示范基地。

  主持人:谢谢黄院长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在提问时点明提问对象并通报所在新闻单位。

  安徽经济报记者:吕主任您好,我是安徽经济报记者。合肥高新区作为全省规模最大、资源最为集聚的双创区域,是如何将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不断推动双创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谢谢。

安徽经济报记者提问

  吕长富:合肥高新区2016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并作为典型被收录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2020年,基地建设再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主要工作措施如下: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吕长富

  一是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政策保障方面,园区出台“1+N”的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从新兴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人才资源集聚、科技金融赋能等10个维度全面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营商环境方面,深化放管服和互联网+政务等重大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率先开通全省首个开发区级网上办事大厅,实现93项行政许可事项的一网通办。公共服务方面,高新区实施全区统一的孵化载体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30余项标准化双创服务可落地、全覆盖。四年来举办500人以上重大品牌活动200余场,吸引近300家投资机构、1.2万名创业者参与,帮助项目直接或间接获得融资约43亿元。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前沿技术转化方面,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依靠EAST、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催生了一批国际前沿创新成果。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创新研究院1#科研楼主体工程建设顺利,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正在全力推进量子国家实验室挂牌;中科大高新园区正在加速建设;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治疗系统进入全面安装及调试阶段,具有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子治疗系统及主要部件研发完毕;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于2018年12月14日正式揭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线试运行;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我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已投入运行。协同创新方面,实施“名校名所名企”研发平台招引培育计划,建设17个国字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30余个省级以上新型产业机构,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四年累计开展院企协同合作项目1665项。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建设计划,强化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诞生了中国第一颗5G毫米波滤波器、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世界首款AI+生物识别手环、全球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等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科技成果。

  三是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高端创业方面,大力培育以“科大系”“中科系”“电科系”为代表的双创领军团队,打造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干细胞研究院等一批校(院)地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师生、院所研究人员在相对熟悉的环境内创新创业,四年落户科研人员创业企业600余个。就业带动方面,推动创新创业企业抱团携手走进高校,通过“江淮硅谷”和“名校引才”等人才工程,年均引进各类人才约3万人,80%以上高端人才集聚在战新产业。服务支撑方面,建设落成“合肥国际人才城”和“合肥国际人才网”,为来合肥的全球双创人才提供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优越生态环境。2019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员5.5万人,全区从业人员总数达34.7万人,成为合肥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的主要拉动力,并再次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的殊荣。

  四是打造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孵化链条方面,高新区已构建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截止2019年底,全区各类双创孵化载体近70个,孵化面积超350万平米,服务创业企业超过3500家。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方面,打造“合创汇”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开通政策通、合创券、房源汇、金融超市、市场汇、双创载体服务等各类应用,在线便捷高效的满足双创企业用房、资金、市场、政策等各类要素需求。

  五是大力实施科技金融赋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初创企业扶持方面,设立安徽省首支双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双创孵化引导基金,推出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瞪羚贷等13大金融产品。成长期企业发展方面,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重点积极构建股权融资产品链,财政出资设立或参与设立投资基金25支,总规模约57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326家,投资额127亿元,吸引集聚股权投资基金170支,资金规模2100亿元。成熟期企业壮大方面,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再融资、新三板挂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直接融资、并购重组、再融资等给予相关奖励。

  江淮晨报记者:方主任您好,我是江淮晨报记者。“新经济”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请高新区介绍一下发展新经济的做法和成果。另外,新经济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中国声谷”最新发展情况如何,也请简要介绍一下。谢谢。

江淮晨报记者提问

  方向民:(1)发展新经济的成果和做法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方向民

  近年来,高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高新区时提出的“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等要求,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2019年制定《发展新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目前,高新区累计已培育1114家新经济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32家,初步形成智能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1+4”五大新经济形态。2019年,新经济贡献了全区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工业产值,75%以上税收。

  一是塑造应用场景。启动建设“经济大脑”、智慧城市、未来制造等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其中,“经济大脑”建设区域经济大数据监测平台,全面投用经济运行、主导产业及新经济三个分析应用架构。智慧城市场景开展智慧工地试点,探索机械设备智能化监控、塔吊可视化、扬尘监测等智能化试点项目;未来智造场景完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和支持制造业政策,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包括11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

  二是搭建开放平台。讯飞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高阶AI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建成216项。建成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二期平台,研发的“电力智能+端云协同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2019年人工智能创新工程。国家高可信软件开发与验证平台正式投入使用,面向安全领域的高可信软件研发项目获得了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培育高成长主体。编制量子信息产业政策、5G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高成长企业,遴选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502家。

  四是创新制度供给。构建融通型产业生态。制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实施方案,打造“链通高新”品牌,开展产业合作、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政产学研合作等企业对接活动。强化科技服务集成供给,组建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券”累计发放1.7亿政策资金,为2745余家企业提供上万次科技中介服务。

  (2)中国声谷最新发展情况

  2019年,入园企业总数达到805家,完成营业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3%。

  核心技术方面,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图像识别理解、认知智能、脑成像、类脑芯片、感知智能、自然语言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并持续保持国际领先,科大讯飞近一年获得9项世界大赛冠军,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实验室发展了涵盖从底层到高层的多种视觉信息处理新方法,在多个代表性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性能提升。

  创新成果方面,近一年有130余款智能创新产品成功走向市场。讯飞翻译机实现翻译50种以上的语言,占据行业市场份额70%以上;华米科技智能手环出货量全球第一;公文智能写作、会议智能速记、电话自动记录、声文远播PPT、考勤无感识别等一批智能办公软硬件产品研发应用,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软件产业政策培训班上做经验介绍。

  公共平台方面,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者总数超过112万,应用产品总数超过73万,累计终端用户超26.3亿;中国声谷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共完成19万套协创摄像头、3000套奇智星机器人、600套百信电脑、200套方正电脑等产品的代工试制,我省首台国产计算机在制造中心装配下线;中国声谷产品公共展示营销平台已在全国包括北京、重庆、宁波、合肥等多个城市累计建成50余家体验销售店,布局搭建中国声谷“50+1”线下产品推广体系;类脑智能开放平台2.0版上线,平台围绕3000块GPU卡、20PB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以及大型计算集群和海量标注数据,提供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调试、训练与业务支撑。

  示范应用方面,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推动以示范项目带动技术落地,打造语音示范教育、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精品工程”。讯飞智能翻译机已在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6亿次,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自动语音转换与翻译独家供应商。合肥太泽透平技术公司开发的CAE研发平台(工业软件)填补了国内透平机械设计技术产品的空白,突破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东超科技的可交互全息空气成像技术实现在医疗设备、广告媒体、家用电器等场景无接触式操控,已在多家医院、银行等人员密集场所应用。

  中国声谷的发展成就获得国家部委高度认可。依托中国声谷,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合肥市获国家科技部支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合肥高新区声谷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中心以第一序位中标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分包。

  未来,中国声谷将加强政策储备,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方向出台新的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2020年实现“1000家企业和1000亿元产值”目标分解和调度;创新发展首版次软件,推进智能办公、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新兴平台、行业应用等自主定义软件创新;紧抓中央人工智能新基建、国产化等战略机遇,引导人工智能新基建项目建设,带动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

  江淮杂志社:方主任您好,我是江淮杂志社的记者。当前,各地都在开展新基建,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功能。合肥高新区目前如何布局新基建,有哪些项目正在建设,未来有哪些规划?谢谢。

江淮杂志社记者提问

  方向民: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合肥高新区以新基建为契机,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布局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一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56个,投资额超350亿元。其中,信息基础设施项目41个,项目总投资216.35亿元,代表性项目有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中国电信(安徽)大数据产业园、华云信创云数据中心、中国铁塔安徽总部项目、高性能云计算产业基地项目、天地一体化合肥信息网络中心等项目。融合基础设施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44亿元,代表性项目有赛为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轨道智能交通产业园等项目。创新基础设施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91.09亿元,代表性项目有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物质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心等项目。

  下一步,高新区将全面梳理新基建关联项目,制定《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指导、谋划、推进等方面着力,持续做好高新区“新基建”项目策划、储备、建设工作。一是在现有“新基建”项目清单基础上,建立“新基建”项目储备库,并依托高新区企业和项目资源,从“新基建”产业链上寻找突破口,对项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二是加快“新基建”项目推进力度,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打通项目立项、选址、规划、用地、建设等审批上的绿色通道,为“新基建”项目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三是建立新基建项目台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对入库项目做好策划建设,积极为其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扶持,助推项目建设,早日达产投效。四是在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上做文章,为企业争取减税降费等相关政策,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民营企业家积极性,大力吸引社会民营资本参与到“新基建”中来。

  合肥新闻广播记者:我是合肥新闻广播记者,我想请问刘主任,合肥高新区的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企业,在疫情防护阻击战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另外,目前高新区整体复工复产的情况怎样?谢谢。

合肥新闻广播记者提问

  刘登银:生物医药企业方面,我们依托省级生物医药战新产业基地、大基因中心等平台,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聚集优势,支持企业加快病毒检测试剂、病毒疫苗、药品药物等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应用。在病毒检测领域,惠邦生物、中科支众等企业研制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第一时间用于疫情排查;在新药研发领域,兆科药业研发的“西那普肽磷脂表面活性剂注射液”、安科生物研发的“重组人干扰素a2b雾化剂”,有力支持患者治疗;康聆科技研发的新型冠状肺炎早筛系统,实现远程肺部听诊,有效降低医患接触风险。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刘登银

  人工智能企业方面,我们强化中国声谷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技术优势,突出在智能识别、自动诊断、无感测温等防疫方面的赋能应用,有效提升疫情防护层次。科大讯飞利用“智医助理”人工智能系统,助力各级卫健委、基层医生构建基层疫情防线;以智慧空中课堂为基础推出在线学习解决方案,保障全国61个区域万余所学校“停课不停学”,在“皖事通”推出的“安康码”在全省16个地市上线使用,保障各地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博微太赫兹的“无接触”人体测温安检一体机在上海地铁、合肥地铁装备使用;东超科技研制的“无接触无菌自助机”在武汉、安徽等地医院投入使用;科讯嘉联研发的“公安新冠疫情指挥调度系统”,集疫情信息汇集、分析、监测、预警为一体,为我市公安指挥调度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云迹科技送物机器人进驻武汉火神山医院,智能测温机器人及消毒喷雾机器人在其他省份的定点隔离酒店上岗。微纳传感自主研发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可以完成进口替代,是疫情防控利器额温枪的核心部件。

  中央人民广播记者:刘主任好,我是中央人民广播记者。合肥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不仅需要不断孵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力量,也需要加大招商引资,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从而形成后劲。请问,近年来高新区招商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记者提问

  刘登银:近年来,高新区招商引资均保持年均增长12.5%以上增长速度,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信息安全等新经济产业,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招商引资模式,2019年新签约项目422个,协议总投资约700亿元,签约项目数量是去年的1.5倍。先后引进海康威视、中科寒武纪、华云数据、亿咖通-云知声、启明星辰、国药诺和等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中科寒武纪、华云数据等独角兽企业10余家。

  主要举措: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编制出台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规划及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新经济、深化名校名企合作、建设国际化等实施方案,将招商重点集聚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新基建、生命健康等新经济领域,为招商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二是聚焦全员招商,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调整成立专业招商小组,由管委会领导牵头,选配有专业背景的招商人员分别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开展产业研究,精准谈判,打造精准高效的招商团队,下好招商“一盘棋”。

  三是聚焦载体建设,为破解招商要素资源紧缺的瓶颈问题,高新区快速推进半导体配套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区域中心、中安创谷二期、大数据产业园、中国声谷、创新产业园三期等产业载体建设,在建面积超过200万M2,总开发运营面积近500万M2

  四是聚焦政策扶持,打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每年兑现财政补助资金超过17亿元,惠及企业和项目超过5000个。实施生态赋能,结合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区域经济大脑、智慧城市、未来教育等新经济应用场景,为企业落户和新经济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五是聚焦项目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增设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全程代办服务站、G60长三角一窗通办等特色功能区域;针对重点项目,实施项目领导“五个一”责任制,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建设,提供全流程领办和代办服务,实行“容缺后补”和并联审批。

  六是聚焦全球资源。与跨境创投服务平台美国巴特恩、以色列孵化器、加拿大曼尼托巴加速器在产业基金、投资项目、孵化器建设等层面开展新合作,推动中法干细胞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项目落地;深入开展与“四大行”“五大所”战略合作,不断开拓新项目资源。新引进丰创光罩、爱发科、马瑞利、德国亚琛(合肥)创新研究院、美国坦能清洁设备、阳光医疗、速来马等外资项目20余个。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招商工作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加快布局新基建、新消费、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高新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为合肥市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主持人:谢谢宋主任的介绍和3位主任的答问,谢谢2位企业负责人的介绍。明天将到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集中采访、作现场发布,欢迎媒体记者朋友继续参加。

  今天的集中采访和现场发布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