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微博
安徽发布微信
中安新闻客户端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发布会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时间:2020年05月18日 作者: 稿源:安徽省政府新闻办

 
会场

  主持人: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武潇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更加务实改革创新的办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当前大变局、大疫情、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我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发展趋势,聚焦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加快发展新基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新引擎。

  从今天起,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办“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暨集中采访活动。第一阶段于5月18至20日,分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开发区,报道企业复工达产和园区创新发展情况。刚才大家到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研究院、清华启迪科技城5G示范园区、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采访,对企业的生产、运行有了切身的所见、所感,掌握了第一手的报道线索和素材。接下来,我们请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桑林兵同志介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的做法和成效,以及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首先请桑主任作介绍。

  桑林兵: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专场新闻发布会。合肥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目前管辖面积269平方公里。2019年,合肥经开区实现GDP1150.2亿元、工业总产值近30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蝉联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第一名,位列全国218家国家级开发区第13位,是安徽第一大工业集聚区。

 

合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桑林兵

  今年以来,面对一场最艰难的开局,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面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目前仍保持合肥市城区唯一“新冠”肺炎零确诊、零疑似地区;另一方面,坚决打赢“六稳六保”攻坚战,在全市率先实现“四上”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并推进107个项目集中开工、18个项目成功签约,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当前,全区经济“稳”的基础加固,“进”的趋势显现。3月份,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4月份以来,经济速度加快,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6.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9%。主要表现在:

  签约项目方面,一季度,新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190.2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

  企业发展方面,全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行业产值同比实现正增长,其中集成电路行业一季度产值增长37.4%。联宝科技3月单月产值111.8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项目投资方面,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2%;工业投资41亿元,同比增长16.2%。3月当月,有21个项目投资额超千万元,其中,工业投资项目13个。

  对外贸易方面,在联宝科技的拉动下,一季度,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抓早、抓实、抓细,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面对数十万常住人口、5.4万多个市场主体和25万的产业工人,我区先后打响“全面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九小场所复业、境外人员返回、学校开学复课”五大战役,逐渐形成常态化防控工作机制。

  突出一个“早”字。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复工复产各项工作,层层包保落实管控措施。针对56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行管委会领导包保、部门负责、56个小组下沉企业跟踪指导督察;针对450家规模以下企业,由属地社区负责指导督察;其余市场主体由区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进行管理。

  突出一个“实”字。成立22支疾控小分队无缝对接企业,开展重点人员登记、排查、处置;成立“用工协调小组”,创新采用“共享员工”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制定“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发展13条措施”,拿出1.5亿资金帮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难、生产原材料难、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覆盖区内所有企业。

  突出一个“细”字。要求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四个固定”,即:生产时员工固定到岗位,不串岗;就餐时员工固定到座位,不乱坐;就寝时员工固定到床位,不串门;流动时员工固定到线路,不乱跑。同时对有221家企业员工入住的10处公租房、9017套住房,实行全封闭管理,成立包保组,设立楼栋长,管理到楼栋、到楼层。

  这些“硬核”举措,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抓项目、抓投资、抓建设,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一是抓经济新动能培育。加快发展“新基建”,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对冲疫情期间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以“新基建”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市首位。5月8日,安徽省第五批贯彻“六稳”暨合肥经开区重大项目?空港国际小镇集中开工现场动员会在我区举行。107个项目,总投资达1126亿元。其中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5个,占产业类项目投资额的92%;“新基建”项目46个,占产业类项目投资额的91%。

  二是抓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推进传统家电向智慧家居转型,合肥海尔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赋能5大互联工厂,实现行业引领技术236项。推进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网联转型,蔚来汽车总部落户合肥经开区,自主开发了自动驾驶系统,参与顶级控制芯片研发,4月当月交付3155台、同比增长180.7%。推进智能终端数字化转型,联宝科技投资6亿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订单已排至6月,预计上半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将突破1000万台。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加速形成。1-4月,合肥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21.9%;长鑫项目完成投资60.1亿元,同比增长142.3%。5月,新开工集成电路项目20个,总投资456亿元,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领域。

  三是抓数字经济新生态培育。打造5G示范园区。合肥经开区与华为、安徽启迪共建全国首个5G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和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一中心两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园区。围绕哈工大机器人六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布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两大领域创新平台,已集聚31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数字技术应用生态。大众集团全球首批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智慧城市项目落地经开区南区。谋划半导体产业未来社区。规划1200亩产业用地和800亩生活配套社区,按照产城融合、智慧互联的理念,打造涵盖芯片设计、装备、硅材料、智能飞行器等产业的创新高地。

  四是抓“两湖科创圈”建设。依托265家各类研发机构,特别是19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22%、全省13.4%),联动安大、工大等高校,全方位开展微电子、关键基础材料等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合作;整合清华、哈工大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工建设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吸引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打造以“明珠广场片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的“科创圈”,打造创新策源承载地,加快形成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四大战新产业集群。

  五是抓空港示范区建设。贯彻省委省政府“高水平打造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空港示范区等五大重点发展片区建设任务,我区成立空港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全力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在规划建设方面,落实省政府批准的空港发展规划空间;编制空港国际小镇二期、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等地块控制性规划。全年计划实施大建设项目69个,总投资180.5亿元,完成投资27.7亿元。加快推进新港路、分水岭路、空港国际医院和安置点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服务长鑫存储扩大产能;推进集成电路配套厂房一期运营、二期建设;推动沛顿科技、中国电子信创等重大项目落地;启动申报肉类监管场地;服务4条国际国内货运航线(合肥-美国芝加哥、合肥-越南河内、合肥-深圳定期货运航线,合肥-迈阿密生鲜包机航线)稳定运营。

  下一步,合肥经开区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高地、一示范”发展目标,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抢抓先机、逆行而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合肥早日进入全国城市“20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发布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桑主任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在提问时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国际商报记者:我是国际商报记者。请问经开区作为“安徽工业第一区”,采取那些措施,率先实现企业百分百复工复产,推进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战赢”的?谢谢。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桑林兵:与其他地方相比,经开区内既有城区又有农村,既有工业和科技园区又有大学城、航空港,各种业态汇集,各种人群集聚,常住人口约66万人,防疫防控工作难度较大。为此,我们一方面早在1月24日就提前启动防疫防控工作应急响应,率先开展涉疫人员“地毯式”排查,“把好自家门”,严防“输入”,做到“行动早、出手快、抓得实”;另一方面,我们采取了“三查三防四加强”十条措施,全面压实管控责任,“管好自家人”,严防“输出”。扎实有效的社会防控工作,为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面对全区5.4万多市场主体和25万产业工人,为了夺取“双胜利”,我区高度重视,于2月2日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复工复产各项工作,分类精准施治,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复工前,督促企业准备到位,实行严格的复工复产报备制。二是复工后,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员工的“生产、就餐、住宿、健康”四个环节的管理。三是抓重点,帮助企业把员工的健康管理到位,抽调58人组建22支疾控小分队,无缝对接企业,实行24小时驻守值班,并安排44名医护人员驻点服务42家重点企业。四是解难题,为复工企业保驾护航到位。成立服务小组,制定扶持政策,采取“共享员工”等创新举措,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防控物资难、配套难、物流难等“四难”问题。

  截止到目前,全区无一例确认病例。目前我们正在重点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进一步做好复学保障工作,积极稳妥做好高校复学工作,严格落实防境外输入各项措施。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我是安徽交通广播记者。省委省政府强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持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之举。请问经开区在加快发展“新基建”、培育经济新动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提问

  桑林兵:当前,把握疫情催生加速的新需求新趋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是对冲疫情影响,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之举。今年以来,我区全面加快“新基建”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孕育更广的发展空间,释放更多的增长潜力。

  一是下好新基建项目“先手棋”。“新冠”疫情期间,为扩大有效投资,我区加快推进20个新基建重点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积极构建“新网络”、布局“新设施”、打造“新平台”。我们在清华启迪科技城建设全国产化的自主安全可控(鲲鹏)数据中心,建设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打造全国工业安全云基地和消防云中心总部。引进全球最大企业应用软件供应商德国思爱普,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平台。引入东华软件长三角城市群中心总部基地,联合腾讯打造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平台。

  二是为产业升级注入“数字动力”。推进传统家电向智慧家居转型,合肥海尔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赋能5大互联工厂,实现行业引领技术236项。推进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网联转型,蔚来汽车ES8实现L2级自动驾驶;江淮汽车2021年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江淮大众首款量产车型思皓E20X已搭载智能网联系统。推进智能终端数字化转型,联宝科技投资6亿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到100%。

  三是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打造5G示范园区,与华为、安徽启迪共建全国首个5G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和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一中心两平台”),与东风汽车合作打造无人驾驶示范项目,目前已引进培育智信汽车等44家5G产业链企业,构建5G产业生态。建设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园区,围绕哈工大机器人六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布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两大领域创新平台,已集聚31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安徽卫视记者:我是安徽卫视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合肥市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请问,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目前的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安徽卫视记者提问

  桑林兵: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开区的主要矛盾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空港经济示范区开发发展不充分问题,而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于迅速全面地掀起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新高潮。为此,我们成立了空港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投入空港建设。

  空港经济示范区是合肥“1331”城市空间发展西北组团,又是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龙头的国际合作组团,被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赋予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定位。依托空港地区空、铁、公、轨、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形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国际出发地和国际到达地,畅通国内外科技、创新、产业、人才等资源,参与世界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分工合作,将拓展合肥乃至安徽在更大空间内快速配置国际高级生产要素的能力,将“创新”名片,转变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空港示范区发展,已经审定通过了《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机场二期建设和轨道S1线今年将全面开工,省市营造的大建设格局已经形成。

  当前,空港经济示范区已经具有厚积薄发的建设基础。自2013年启动空港示范区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21.2亿元。城市框架拉开,路、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12平方公里。产业递次布局,依托长鑫存储打造国家集成电路战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航空物流园和跨境电商基地正在建设。开放平台集聚,新桥机场跻身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货邮吞吐量增长位居全国第2,建成运营B保,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口岸。城乡统筹迈进,建成、在建安置房超过180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等高对接城区,建成及在建农村畅通工程180公里,覆盖全部农村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完成滁河干渠、唐小河生态提升工程,建成长岗公园,等等,为185平方公里的全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三个原则,以建设合肥融入世界的开放型国际新城区、合肥滨湖科学城国际科创门户为主抓手,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建设运营为支撑,扩大开放,发展产业,保障民生,全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主持人:谢谢桑主任的介绍和答问。明天将到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集中采访、现场发布,欢迎新闻界朋友继续参加。

  今天的集中采访和现场发布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